用匠心守护初心 记大荔县赵渡镇中心小学教师李振凯
本报记者 毕云丹 姚二曼
一堆锯好的木头疙瘩、一篮子用垫片做成的六棱柱,还有收集的近30多个大块头废旧电池等等,这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在教师李振凯的眼里都是“宝贝疙瘩”。
“早期给学生代科学课,由于学校设备有限,还想着让学生上一堂动手参与的科学课,没有教具,咱自己做,没有条件,想办法创造条件。”守护乡村教育38年,李振凯把心思全部花在了教学上,300多件自制教具里熔铸了他对教育的耿耿衷心。
去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他,尽管“眼神偶尔不好使”,但是透过薄薄的眼镜片依然能够看到他对教育的专心和专注。从今年起,他又作为银铃计划中的一员,继续服务于大荔的乡村教育事业。
说起过往,他说:“一个农村教师也没有啥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教学条件也越来越好,再教不好一堂课,对不起良心。”
谈到课堂,他从开始走上课堂的那一刻起,心里就有一个执念,就是“让学生亲自操作或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课堂”。
六年级下册有一节课是《建造一个太阳系的模型》,这节课怎么上?怎么指导学生做?为了上好这节课,李老师专门制造了一件教具。当李老师拿出教具,记者发现此件教具用一张白板作为固定物体的主板,在主板下面按照固定的距离悬挂上7颗黄色的乒乓球,在灯光的照射下,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投影都不一样。
另外,针对五年上册一节《车轮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比较》,李振凯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废弃的饮料盒,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给饮料盒里装上定额的沙子,同时用铁丝从盒子中间穿过去,引出来扣在一起,在拉力器的拉动下,对滚动和滑动的摩擦力做比较。
这些,仅仅只是他作为科学教师生涯中一个个小片段,在他的办公桌上和科学教室,还有诸多类似于这样的教具。
这些年,作为科学教师,李振凯已经成了该县诸多科学教师请教的对象,他们有什么不懂或者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都会向李振凯请教。
尤其是科学教室那箱用蓝色塑料垫板做成的六棱柱,就是很多科学教师在三年级下册《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一节课时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因为课本的要求是六棱柱是滑动而不能是滚动,很多教师在多次尝试中无法实现,纷纷向李振凯求教。
李振凯找来装修用的陶瓷地脚线,再找来不同高度的木头块,尝试不同高度下六棱柱如何能够顺利地滑动,在实验成功后,才把经验分享给不同学校的科学教师。
他把青春和心血奉献在科学教育这片土地上,一直担任学校高年级的数学和科学教学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他从来不照本宣科,只要课本上有的实验内容都要想方设法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直观教学中理解知识,一目了然,从来不让学生死记硬背。
因为持之以恒,因为执着专注。1990年11月、1994年6月,在渭南地区自制教具展评中,荣获两个三等奖和两个鼓励奖,他还把这些教学经验编撰成论文,分享在一些教育平台上。
由于长期坚持直观教学,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教学质量一直比较突出,他所担任的六年级课程在全县质量检测中多次名列第一,被评为县教育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先进教师。
难能可贵的是,他毫无保留地把这些教学经验传递给年轻教师,让更多学生受益。
由于常年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且善于深挖教材,钻研教材,如今,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被全县多所学校邀请去给老师进行科学操作实验课辅导。
尤其到了暑期,给全县科学老师进行科学实验辅导。辅导中,从早期的熟悉课本,吃透课本,到如何做好这堂课的导课,甚至还有该课中存在的实验难点,他都会一一讲给参与学习的教师。
“很幸运能碰见李老师,刚接触科学课,很茫然,但是通过李老师给我们的培训,我发现原来想要上好一节高质量的科学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而李老师这种专注的精神无不感染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参训教师。”大荔实验小学科学教师高蓉说。
薪火相传,未来的教育路上,似乎看见更多李振凯的影子。
新闻推荐
8月26日,大荔县农检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冬枣核心区,检查冬枣“健康码”,即农产品合格证、产品上的二维码、追溯制和“一车一码...
大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