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产业园让群众致富有抓手

渭南日报 2020-07-18 00:56 大字

本报记者刘雪妮见习记者任晓彤

日前,在大荔县冯村镇大恒酱醋产业扶贫示范园内,贫困群众贺立峰正在酿造车间搅拌发酵的醋坯。随着搅拌工具上下翻搅,缸内的醋坯冒着小泡泡滋滋发酵着,空气中尽是浓烈的酸香味。

大荔县冯村镇大恒酱醋产业扶贫示范园于2017年7月揭牌运营,占地5亩,厂区熬制、酿造、灭菌、质检、灌装、包装等配套设施齐备,共有酿造缸500多个,年产量100多吨,产值60余万元。园区采用“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市场”的产业扶贫带动模式,统一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连续3年为贫困户分红10余万元。示范园全年开展生产,带动贫困群众和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除享受分红外,贺立峰还常年在大恒酱醋产业扶贫示范园工作,日工资100元。“我家有老父亲需要照料,妻子还有智力残疾,根本出不了门。在醋厂上班挺好的,吃饭厂里安排在门口的小吃部,活也不重还能照顾家里和庄稼,这3年我在醋厂至少挣了3万多元呢。”他笑着对记者说,手头的活始终没有停下。

贺德淼3年来也一直在大恒酱醋产业扶贫示范园工作,酿醋、封缸、灌装等,啥活都干。“我就一个人,在醋厂上班除了每天能挣钱外,吃饭问题还解决了。我在家还养了3只羊,在跟前上班也不耽搁喂草喂水,这活就好着呢。”他这样告诉记者。

60多岁的贫困群众田春起早年患病,如今和老伴在家里侍弄新栽的3亩冬枣和早年栽的一些苹果树,儿子和媳妇在外面打工。老田有编筐的手艺,闲暇时间就在家用苹果树枝编成缸盖,以一个25元的价钱卖给大恒酱醋产业扶贫示范园。“年纪大身体不好,出去挣钱没有机会,在家里编编缸盖,每天能收入个几十块钱,又没有啥成本,都是自家或者乡亲们苹果园里剪下的树枝,不离开家每天还能有些收入,满足着呢。”老田将新编的一沓缸盖从电瓶车上卸下来,满脸都是笑容。

冯村镇大恒酱醋产业扶贫示范园负责人贺养珉告诉记者,下一步示范园还将继续扩大规模,正在想办法解决资金、场地等各种问题,希望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致富奔小康。

据了解,截至目前,除苏村(已完成方案的编制)、羌白(地面有作物)镇外,许庄镇、冯村镇、双泉镇、埝桥镇4镇已完成产业园建设任务,其他镇(街道)已完成建成任务的80%以上,共建成扶贫产业园22个,建成日光温室、钢架大棚492座。今年,该县又投资5076.8万元,新建扶贫产业园55个,新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586座。为了提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致富能力,大荔县还充分发挥产业扶贫技术服务进行110指挥中心的作用,对2529户未脱贫户进行全面排查,按照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切实解决贫困户农业技能匮乏问题。在产业培育上坚持“长短结合”,把群众嵌入产业链条中,让贫困户有就业、有产业、有分红,努力实现稳定增收、不漏一人。

新闻推荐

脱贫一线显担当

本报记者刘虹自从3月7日把无花果树苗栽进地里,贾思铭就操碎了心。每天早中晚到地里看三次,就像每日三餐,一顿不能少。...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