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东木头市老铺 □成兆勋

西安晚报 2020-03-29 05:24 大字

如今的东木头市商厦林立图片据网络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从东木头市西口北边算起,一直到印花布园南口,各行各业的门店沿街一字排开,这其中有制作马拉轿车的、编竹篓子的,还有毛匠、漆匠、相命馆等,足足占据半条街。这些铺子如今早已不存,它们中有的并入大厂,有的则永远消失了。

“酱园铺”与“油篓子铺”

所谓的“酱园铺”,就是生产酱油醋、酱菜等副食品的作坊。东木头市靠近南大街的地段曾有两家规模巨大的酱园铺,它们都是山西人开的,其中一家创立于清末,抗战时期毁于日军轰炸;另一家名叫“义和园”,创立于民国初年。

“义和园”门面五间宽,我虽未进去过,但曾在高处张望,估摸着整个酱园约有十二间宽,整齐地摆放着几百口酱缸,里面盛放着酱油、醋、豆瓣酱、辣椒酱、香油、酱菜等,俨然一座大型食品工厂。“义和园”的生产原料皆由卡车从产地拉来,每年活忙时还要征用几十名临时工帮忙。“义和园”的产品除了在西安市零售外,还批发销往全省各地。

“义和园”的东边紧挨着一家三间宽的“油篓子铺”。旧时老百姓打酱油醋用的不是玻璃瓶,而是“油篓子”,这种篓子外面有竹子编成的框架,内胆为特制的油纸,经久耐用。儿时听闻,“油篓子铺”所用的竹子都是从白鹿原上的鲸鱼沟运来的,先由小学徒用一个木制的器具插入竹子的底端,用力把竹子分成四条竹片,再把四条竹片对破成八条竹片,然后由师傅用篾刀把竹片皮、瓤分开,再用竹皮编“大油篓子”,竹瓤编“小油篓子”,大的可以装一百斤,小的只装一斤。

这家“油篓子铺”和“义和园”互为支撑,后者远途运输用的特制“大油篓子”皆由前者提供。“义和园”和“油篓子铺”一直存在到上世纪50年代末,后来便不再听闻了。

位于鲁班庙的作坊

过去没有桶装家具用漆,大到钟鼓楼的修缮,小到每家嫁女用的箱柜油漆,以及画家用的各色颜料,都要到东木头市的“积盛成”油漆颜料店去购买。

“积盛成”建于清末,位于东木头市西口的鲁班庙中。“积盛成”的经理和副经理把从师傅那传下的手艺教给了徒弟,但十几个徒弟也有分工,其中熬桐油和熬制“退光漆”是最保密的技术活路,最后也只有朱万碌和张振邦两个徒弟得到了真传。

“积盛成”门市部的东边,是原鲁班庙的大门,当时已改成三间铺面,西边一间是家“桶铺子”。在镔铁和塑料普及前,木桶制造业极为兴盛,南方人冲澡用的大小木桶、北方水车上用的大小水桶、各家井里打水的木桶、洗衣服用的木盆、洗脚用的脚盆……这些林林总总的木制容器都来自“桶铺子”。

东木头市的“桶铺子”是一个大荔人开的,所用的圆木都是生长于秦岭里的楸木,由山民用推车运来。从圆木切割到制成大小水桶以及销售,全由店主一人完成,后来还增加了腰鼓鼓身制作,也是由他“单干”,见识过他手艺的人无不佩服。

鲁班庙大院里还有两个手工作坊,分别是缝纫估衣作坊和皮毛作坊。“估衣”一般指二手旧衣,过去多用于办丧事。缝纫估衣作坊的门店当时开在钟楼的西北面,是北大街路西第一家,后来拓宽为马路。质量较好的估衣都是在北大街门市部楼上制作,而差的、旧的则要拿到东木头市的作坊制作,由工人洗净、晒干、熨平再拿去卖。

对于鲁班庙里的皮毛作坊,老住户们都不太愿意提及。因为生羊皮变成熟羊皮是要硝制的,把生羊皮泡在硝水中好几天,羊皮上的腐肉味加上硝水的怪味直让人避之不及。

生产马拉轿车的“轿铺子”

旧时所谓的“轿车”是相对于“轿子”而言的,它与现在的“小轿车(汽车)”不是一回事。这种“轿车”由大牲口拴拉,车形一般为窑洞形,两侧有窗户,后边封严,前边全敞,挂一片轿帘,车内人都是席地而坐,当然还铺有垫子。“轿车”的车轮很大,一般直径五尺,轮外无胶带,密钉铁钉,厚重坚硬,要三个以上的小伙子才能抬动。

东木头市鲁班庙的东隔壁就是一家制作“轿车”的“轿铺子”,这家主人姓何,手艺是祖传的。制“轿车”需要很大的地方,何家的房院很大很多,除了临街三间铺面,进去还有两间大院及东边三间厦房,再进去是三间堂屋,一明两暗,东边是何家三口的居室,西屋是租住户木匠曹家,走出堂屋后门还有个空院。

何家“轿铺子”只卖轿、不租轿,旧时租轿娶媳妇在对面“棚铺子”,租“轿车”则在养马的车行里。这种“轿车”一直使用到上世纪40年代,我曾坐过两三次,都是家里包来使的。

记忆中,“轿铺子”是东木头市最早关张的店面,店主何掌柜另立山头,在东木头市东头组建起一家拖把厂,工人把布料厂等企业剩下的线头、布条绑在木棒上做成拖把,生意非常好。何掌柜摇身一变成了“何厂长”,从此说事的、送礼的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木器铺与箱子铺

“轿铺子”虽然关张,但店面不能闲着,东边一间长期租给了秦腔名演员王文鹏的亲戚,每年忙罢,王文鹏便到西安尚友社来唱戏,在这里一住就是几个月。

“轿铺子”西边两间租给了临潼来的木匠曹师。曹师的木器铺规模较大,主营业务是大批量木制品加工,可称为木器厂。那时候,所有大批量的木制生意都要找私人来加工,如宿舍和培训班使用的床铺,工艺比较简单,两条长凳一个床板就拼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这家木器铺接到一个很大的订单,就是为军人家属制作钉在门口的“光荣之家”木牌,因为数量太大,连做了好几个月。制作过程我也参与了,当时我和另一名写手在店里给每一块牌子上写“×县×乡×村××”,中间再写上“光荣军属”大字,最后落上人民政府的款。

上世纪50年代,城里诸如曹师这样的木器铺被集中起来,在南门外大街组建了集体企业——锦华木器厂。曹师走后,原有的两间门面又租给了河南人,开起了箱子铺,主营陪嫁用的箱子,以及戏箱、棕箱、牛皮箱等。过去陕西人嫁女,陪奁里必有柜子一个、箱子两口,嫁女的箱子也分好与次,好者用樟木、楠木、核桃木,八个角包铜制花纹,正面有铜制锁扣、大铜锁;差者一般用薄杨木,正面有铁皮或铝皮锁扣,上下两面均无包角。这种箱子以水调的白灰腻子整个抹平,再用桶装的黑漆刷一遍,干后请画工在箱子正面刻出梅兰竹菊,最后装色,煞是好看。

这家河南人开的箱子铺生意很好,供不应求,每天做多少卖多少。

现代化的照相馆

紧挨着演员王文鹏亲戚租屋的东边是一家“命相馆”,也就是算命的馆子。算命师为道士装扮,留着长胡子,坐在桌后的一把大椅子上。新中国成立后,这家“命相馆”便关张了。

“命相馆”的东边是家一间大的照相馆,算是整条街最现代化的门店:玻璃窗里面放着几张大照片,从旁边的玻璃门进去,左手有个玻璃柜台,后墙上是一块天蓝色的幕布,边上放着个1米高的楠木花盆架,房子中间有把椅子,正对椅子的是一只三脚架,上面装着一部老式折叠相机,用黑布盖着。

照相馆老板是江苏人,每天早上10点以后才来上班,一般下午三四点没人来照相他就回去了。照相馆里除了老板外还有一个16岁的学徒,每天老板走了之后,他就出来和我们玩。

掐指算来,早年间东木头市共有13门行当,其中绝大多数都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了。如今站在东木头市高大的商厦下,忆起当年的景象,恍如隔世。

新闻推荐

全市496家文旅企业恢复营业 A级景区对医护人员免费 市民5折优惠

本报讯(记者吕佳见习记者贾维)3月24日,记者从全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全市...

大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荔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