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的革命者张重义

渭南日报 2019-10-30 02:03 大字

本报记者张伯阳实习记者李紫荆

张重义,1907年出生于陕西朝邑县(今大荔县)西高明村,幼年时为躲兵匪曾远去甘肃兰州,从小他就体会到了社会的动荡与黑暗,革命思想也在心里生根发芽。

在陕西大革命形成高潮时,张重义回到了家乡参加农民运动,并被推选为县农民协会的领导人之一。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党的组织工作。1928年春节,和朱晦生等在朝邑组织进步青年,成立了“哀鸿剧社”,到各地巡回演出,宣传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因为思想先进,张重义遵照党组织决定进入当时朝邑县最高学府南寨子高等小学学习,以学生的身份开展学运工作,被选为学生会主席。革命之路向来都是充满险阻,因领导学生罢课,反对校方压制民主、限制学生自由,张重义遭到警察追捕,被迫出走宁夏,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返回陕西。

抗战时期,中共朝邑地方组织恢复,成立了中共朝邑县特别支部,张重义任特支书记。中共朝邑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任县工委书记兼组织委员。他时刻不忘宣传革命思想,引领革命思潮,组织工委在县城筹办“七七”书报社,除经销抗日书报外,还为陕甘宁边区输送了一批干部和知识青年。后因警察局查封了“七七”书报社,张重义也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特别注意。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出走宁夏,在中宁县宁安堡一带从事革命活动。

1940年4月,中共宁夏省委遭破坏,张重义辗转到了延安,此后便留在西北局行政处生产科工作。这时大生产运动已经开始,他把妻子接到延安,为当地群众传授纺线织布技术。

张重义听了领导在西北局大生产运动会上的动员讲话后,想到家乡朝邑盛产棉花,就筹划运些棉籽在陕北试种,既可解决纺纱织布的原料,又能榨油改善生活,对于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作用很大。于是他赶回朝邑,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收购了20万斤棉籽、医药和土布运往延安,这些物资对于深处艰难时期的边区政府,无异于雪中送炭。

1946年,陕西省工委为了恢复和建立国统区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决定向关中和陕南派数百名干部,张重义也奉命带领武工队准备回朝邑开展工作。1947年3月,张重义等南下的干部行至富县双柳树村东南的山梁上,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张重义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40岁。

在走访张重义烈士的过程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他的女儿——82岁的张翠云。老人告诉我们,在我们来的前一晚上她彻夜难眠,不断回忆起小时候与父亲张重义度过的短暂时光。

交谈中,她几度哽咽:“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一直是一个刚毅果敢、有胆有识的人,他一生都忠于革命,敢说、敢做、敢献身。而父亲这种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我和我哥的成长。现在我活到这岁数已经很知足了,有时候还会和老伴说,革命人付出的牺牲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除了父亲还有更多为新中国奉献一生的无名英雄,而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环境下,更应知足、感恩,将父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张重义牺牲在革命胜利的前夕,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桑梓有幸埋忠骨,天地无语祭英魂。斗转星移,历史的脚步从未停下,但追寻远去的硝烟,重温红色记忆,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激励和无限的鼓舞。立足当下,我们更应该继承发扬革命先烈忠于理想、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将烈士们曾经浴血守护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庶美好。

新闻推荐

不能忘却的记忆

秦获幸1968年9月,渭南华县毕家公社渭河决口,无情的洪水汹涌而来,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51年。当年的青壮年陆续谢世,健在者对经...

大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荔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