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如幻如梦 灯下惟妙惟肖
?段快车和妻子手工雕刻皮影通讯员杨登岭摄
?纯手工制作的皮影
?表演时,全家齐上阵
本报记者 刘雪妮 文\图
同朝是同州和朝邑的合称,就是如今的大荔县。同朝皮影演出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道具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前段时间,到大荔县采访同朝皮影这项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荔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杨登岭径直将记者领到了朝邑镇沙底村。沿着窄窄的巷子走到一户农家门口,杨登岭说,这就是同朝皮影传承人之一段满瓮的家,记者一时竟无法将这普通农家与同朝皮影世家联系起来。
段满瓮今年69岁,身材瘦削但精神矍铄。说起同朝皮影,这个有些不善言辞的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从我太姥姥手里,到我爷爷手里,到我父亲,到我,再到我儿子,这个戏已经传了五代了。”他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看家人表演同朝皮影,五六岁时就跟着家人开始表演,60多年一直和同朝皮影为伴。
发源于1880年的段家班皮影社是大荔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老班社,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20年的历史,表演时一家人齐上阵,从操作,唱念做打到吹拉弹唱,每人都要分身数角。走进段家靠里面的两间大平房,白色幕布搭起的台子两边写有这样两句话:“同声异影台前如幻如梦朝客野士灯下惟妙惟肖”,想必这便是对同朝皮影最好的诠释了。
摩挲着这祖辈传下来的、承载着他们一家百余年坚守的戏箱子,段满瓮显得有些激动。“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就是爱好这个。再困难的时候我都不断给自己给家人说,这么好的东西坚决不能失传,必须好好把它传承下去。这不,这些年国家开始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看着每年从全国各地过来学皮影戏的,就像看到了同朝皮影光明的未来!”
同朝皮影最风光的时期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及之前的一段时间,当时光沙底村就有五六个班社,段家班是其中之一。最好的时候每个月表演28场次,一场戏收入2.5~3元。“当时公社书记一个月工资才40多元。”段满瓮回忆这段时光,语气中有掩藏不住的骄傲。除了在沙底附近,段家班还经常被请到苏村镇、蒲城县等地表演。
但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及其他娱乐方式的兴起,同朝皮影慢慢失去了往日的风光。“一个月只有三两场戏,甚至没有人请。那时候根本包不住生活了,有一段时间干脆说就不弄这了,咱出门打工算了,都养不住生活了嘛。但心理上还是舍不得,就还是坚持下来了。”段满瓮的儿子段快车说道。
在漫长的坚持与等待中,段快车发现,相对皮影戏消费市场的萎缩,手工打造的皮影道具却日益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敏锐的段快车为段家班引入了皮影雕刻的环节。皮影雕刻分为选皮、制皮、画稿、镂刻等八个步骤,最考验手艺的是镂刻环节。推皮走刀同朝皮影是基本的雕刻手法,右手持刀,刀尖固定不动,左手推皮走刀运转而刻。
人把控刀,而不是刀控制人,这才是皮影雕刻的最高境界。在段快车手下,皮影人物的轮廓开始慢慢显现。所有部件雕刻完成,随后的环节是敷彩,点染时浓淡的变化,使影人呈现出异常绚烂的色彩效果。最后用针线合成,皮影制作才算大功告成。
“我家雕刻皮影选择的是头层牛皮,雕刻、上色等都是纯手工完成,一个成品最少也得一个星期才能完成。”段快车告诉记者,其实他初中毕业和父亲学皮影雕刻时,并没有想到有一段时间得靠雕刻养戏,当时只是觉得表演中皮影难免会有破损,而买皮影去表演成本太高,自己如果有这门手艺,就能省去买皮影的这笔钱。
虽然无心插柳,但懂表演的段快车精心雕刻出来的皮影特别灵动,很受收藏爱好者欢迎,售出时少则几百多则上万。段家班通过雕刻养戏,而戏剧表演能为皮影道具提供展示舞台,从而带动雕刻市场,实现互补发展。
听到记者说没有看过同朝皮影表演,段满瓮立即喊来妻子儿子儿媳,叫上好友,拿起皮影道具和乐器现场表演了一段《西厢记》。五人组成的皮影演唱珠联璧合,屋子里立刻余音缭绕,妙不可言,不知不觉间就感染了在场所有人。
在表演过程中,段快车的女儿段鸽鸟和记者坐在台前一直认认真真地听着看着,还不时为记者做着介绍。但她并不想单纯从事同朝皮影表演,她想去上个好大学,多学点知识,为同朝皮影这门古老的艺术融入创新元素,让它能更有生命力。
而段快车四岁多的小儿子则一直在后台正在表演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中间来回穿梭,一会挑起皮影道具,一会敲下爷爷旁边的碗,显得特别兴奋。
段满瓮爱怜地摸着小孙子的脑袋问:“好玩不?学戏不?”
“好玩好玩,爷爷你教我,爷爷你教我!”小家伙连珠炮似的喊,声音脆生生的。
“好好,爷给我娃教!”段满瓮抱起小孙子,笑得尤为爽朗。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徐龙)“十一”假期,西安北客站将迎来一年中旅客出行的最高峰。客流将以旅游、探亲、学生流为主,集中在北京、成都...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