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物工作70年 收藏文物700多万件

西北信息报 2019-09-06 00:43 大字

本报记者 魏建军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和文物部门秉承“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发展文化”和“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陈列展示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的理念,让陕西文物保护再上新台阶。目前,陕西省备案博物馆303座,是改革开放前的12倍。全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522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量3009455套7748750件,总数居全国第二。

创新大遗址保护理念

陕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陕西省包括古代陵墓及陵园遗址在内的古遗址3万多处(点),具有分布广、面积大、等级高等特点。许多大遗址是历史时期科技、文化发展最高水平的最好见证,是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大遗址是陕西文物遗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国家主导保护的150处大遗址陕西有19处50个点,大遗址西安片区被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6个大遗址片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陕西省在大遗址保护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个结合”的大遗址保护新理念,即:“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新理念从根本上使文物保护融入社会发展大局,实现了文物保护从单体到整体、从被动到主动的新跨越,成为指导陕西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理论支撑。同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也引起了国际社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关注和重视。

2010年,国家文物局开展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批准12家考古遗址公园,陕西有3家,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在2014年、2017年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估工作中,陕西的秦始皇帝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唐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列前三名。2017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乾陵、阿房宫遗址新批准立项。至此,陕西有已入选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个,批准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8个。

  获24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蓝田人、大荔人、南郑龙岗寺、洛南龙牙洞、宜川龙王赸等发现,使远古人类的面貌得以窥见;西乡李家村、临潼姜寨、宝鸡关桃园、高陵杨官寨、神木石峁、芦山峁等遗址的发掘,构建了清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与年代序列;清涧李家崖、辛庄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商周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的神秘面纱;周原、周公庙、梁带村、刘家洼、丰镐的发掘,再现了周代礼制文明的社会秩序与庄重典雅;雍城、咸阳、长城调查,揭示了秦帝国之路的波澜壮阔;汉唐帝陵考古,彰显帝国之气势;法门寺地宫,让人们窥见了宗教圣物的诡秘;蓝田宋代吕氏墓地揭开了考古学鼻祖吕大临家族的幽冥世界,描绘出当时士大夫的雅致风貌……

自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评选以来,陕西共有24个考古发掘项目获得此奖,总数居全国前列;另有近20个考古项目荣获“田野考古奖”“中国考古新发现”等荣誉,2013年石峁遗址荣获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目前全国仅有两处考古遗址获此荣誉。另外,“秦俑考古项目”荣获“2010年度阿斯图利亚斯王子奖社会科学奖”,这是中国首次获得该奖项。评奖委员会负责人说:“我们给该项目授奖,是希望借此突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兵马俑考古项目展示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从“三秦学者”岗位、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等科研工作平台的设立到与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近20个国家的合作;从5个国家级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的挂牌到33个国内文物科学实验室和文物修复室的建立;从与省内9大高校组建“陕西省文物科技保护创新联盟”到与丝路沿线省份联合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从43项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成果的取得到17项文物保护相关国标和行标的制定……在全省文物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下,陕西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探索出系列切实可行的经验方法和工作实绩。

 每1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1950年开放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我国第一座革命类纪念馆,1958年建成的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博物馆,1979年建成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多次被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1991年建成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2006年开馆的汉阳陵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为我国第一座地下博物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是我国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座非国有博物馆,2012年推出上线的陕西数字博物馆,是国内首家省级范围内的数字博物馆展示利用平台。

近年来,陕西以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文化为根本目的,以“建设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为契机,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开展博物馆建设。重点开展西安碑林博物馆北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升改造、陕西历史博物馆改扩建、陕西考古博物馆等省级文化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安康、渭南、延安、榆林、铜川、咸阳、商洛、杨凌示范区等市级博物馆建设;强化县级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建设。通过不断加强博物馆的新建及改扩建、运营管理、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社会服务等工作,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民众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依托博物馆丰富的馆藏,陕西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历史人文精神,举办了一系列社会关注、群众欢迎的陈列展览。自1997年国家文物局开展“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评选活动以来,陕西省已有18个陈列展览荣获此奖,总数居全国前列;陕西历史博物馆已有8个陈列展览获此殊荣。同时,陕西结合自身特色文物资源举办系列展览,如配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国家大剧院推出“陕西古代乐舞文物特展”等活动,举办以“延安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等为主题的各类展览。

在52个国家和地区举办268个展览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陕西先后在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1个城市成功举办268个陕西文物展览。以秦俑形象为代表的陕西文物展览已走遍五洲四海,吸引了海外观众一亿多人次,让“秦俑故乡”成为陕西在海外家喻户晓的别称,使陕西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外国元首、政要到访最多的地方。陕西文物展览作为“外交使者”、“国家名片”,日益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为世界了解中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陕西主动走出去与省内外、国内外的教育、科技等部门密切合作,用国际视野、以开放心态与国外文博机构和科研院所充分交流互动,将“科技保护”摆在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地位并予以推动。从“三秦学者”岗位、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等科研工作平台的设立,到与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近20个国家的合作;从5个国家级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的挂牌,到33个国内文物科学实验室和文物修复室的建立;从与省内9大高校组建“陕西省文物科技保护创新联盟”,到与丝路沿线省份联合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从43项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成果的取得,到17项文物保护相关国标和行标的制定。在全省文物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下,陕西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探索出系列切实可行的经验方法和工作实绩。全省文物保护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项、国家文物行业大奖10项、国家建筑类大奖6项。

如今,陕西文物展览作为“外交使者”“国家名片”,日益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为世界了解中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闻推荐

陕西省鸟类新记录 红嘴巨鸥 平日只在海上见 今朝飞到大荔来

8月24日下午1时30分,我来到陕西省沿黄观光路大荔县段,在一处通往黄河的水泥路上,发现道路北侧有一个宽约70米、长约180米的...

大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荔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