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换真心 记大荔县羌白镇罗何村第一书记王军平
本报记者 郑直
2018年11月26日,这是一个让王军平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大荔县羌白镇唯一未脱贫的贫困村——罗何村彻底摘掉贫困帽!从此,这个昔日的落后村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2018年4月,大荔县司法局副局长王军平被选派到罗何村担任第一书记。接到任命后,他第一时间赶到村里,入户走访调查,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寻诊问脉。找出贫穷“病根”之后,他接连开出了罗何村2018年度脱贫计划、产业发展规划、三年滚动脱贫计划三个“大药方”,为治疗罗何村的“贫困疾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改变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的落后面貌,王军平决定从抓党建、强班子、转作风、树形象、强基础入手。在村“两委”班子换届时,他配合镇党委积极做好换届工作,把优秀返乡大学生以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党员群众支持的优秀人才选进“两委”班子。与此同时,王军平针对村里党员队伍“你干你的、我干我的”的状况,以推进党建工作为切入点,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逐渐把以前形同散沙的党员队伍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并且,发展入党积极分子两名,培养村级后备力量两名,为村里的党员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激发了新的活力。
王军平心里深深明白,扶贫就得先从群众最期盼、最关注、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为此,他从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争取项目资金共计300余万元,铺村道打机井,改造提升自来水设施,修建文化广场,安装健身器材3套,修缮美化村部环境。
“自从王书记来了以后,村里面貌改变大得很。原来这条街道一下雨到处是泥,汽车都开不进来。如今,村道干净敞亮,村民院落内也码放得整整齐齐。”村民仝志成高兴地说。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扶贫的第一步,改变罗何村产业基础差、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才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关键。为此,王军平经过实地调研走访,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带领村民发展特色新兴产业绿化草皮1200亩、清水莲菜1000亩,传统产业黄花菜4500亩、花生2800亩。与此同时,王军平采用“党支部+合作社+牧原公司+贫困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产业脱贫之路,8名贫困户每年分红各3500元,17户贫困户年增收400元。
为提高群众的种植、养殖、家政、务工技能,王军平先后联系县农技中心农业专家进行黄花菜、冬枣等种植培训,联系县人社部门专业老师开展月嫂、老年人护理、营养餐搭配等学习培训并发放培训证。全年共计组织培训班次6次1000余人,提升了群众的致富能力。
罗何村贫困户刘忙英就是脱贫致富的典型。通过培训学习,刘忙英种了3亩黄花菜,每亩黄花菜年均收入在七八千元。这样一来,刘忙英一家每年就有了两万多元的稳定收入,加之水枣种植和平时打工攒下的钱,圆了一家人多年的住房梦,今年修建了新房,搬进了新居。
真情是打开一个人心扉的钥匙。81岁高龄的贫困户刘来发患高血压、脑梗后遗症。王军平跑乡镇、进县城,帮助联系医院和主治医生,确保老人的病情得到有效治疗。刘来发老人感动不已,逢人便说:“党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温暖的好日子,王书记的关心和照顾让我享受到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我如今就是罗何村的人,村里的乡亲们就是我的亲人!”王军平用自己的真情换来了乡亲们的真心。为感谢王军平和驻村工作队给村上带来的巨大变化,群众自发组织送去一面写有“人民的好干部,新时代的公仆”字样的锦旗,这是王军平对乡亲们真情帮扶的最好见证。
“脱贫不返贫,扶贫道路仍然任重道远。我将继续在罗何村的土地上阔步前行!”王军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蒋华实习生张瑜)陕西地电认真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将主题教育与企业生产相融合,鼓干劲、提...
大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