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气象 新兴水利民筑丰碑

渭南日报 2019-08-05 09:22 大字

——写在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通水灌溉40年之际

担当务实的东雷抽黄管理局领导班子雷现荣摄

水美鱼肥赛江南雷现荣摄

万亩红提喜丰收雷现荣摄

渭南日报记者史王萍通讯员宋科

惊雷奋兮震万里,威凌宇宙兮动四海。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强音,奏响在神州大地,震撼着秦东儿女。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79年起,黄河岸边一个被称为水利典范的工程——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开始润泽着渭北旱塬干涸贫瘠的土地。这是国家大型灌区,也是陕西省扬程最高、流量最大的电力提灌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3万亩,惠泽合阳、大荔、澄城、蒲城4县12个镇32个社区161个行政村41.7万农村人口。40年栉风沐雨,励精图治,该工程累计斗口引水21.44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910万亩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91亿元。因为这一伟大工程的润泽,渭北旱塬上祖祖辈辈饱受旱魃之苦的劳动人民彻底结束“宁给一个馍,不给半碗水”的无奈,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昔日荒凉贫瘠的“渭北旱腰带”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因水而富,成为陕西重要的粮、果、蔬、渔生产基地。曾经饱受缺水之苦的百姓如今生活蒸蒸日上,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正昂首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7月的东雷抽黄灌区,碧绿万顷。黄河水所到之处,花椒、葡萄、冬枣、核桃等农作物一片生机勃发。

“黄河入海不复还,幸有人工巧扬鞭。巨龙引来满眼绿,旱塬岁岁是丰收。”这首在东雷抽黄灌区广为传诵的打油诗,是灌区百姓对抽黄工程驭龙治水、兴利除害、灌溉旱塬、滋润民心的由衷礼赞,也是对灌区最确切的定位。东雷抽黄灌区建成运行40年来,历代东雷人以兴水富民为己任,高擎“黄河情怀,大禹风范”的东雷抽黄精神,求实创新,艰苦奋斗,不断开创东雷抽黄灌溉发展的新局面。

千年古国存浩气,万里黄河起壮图

东雷抽黄工程建设开全国高扬程大型水利工程之先河

“以前这里可真是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男儿娶不起,女儿不愿嫁。”“吃水都要从很远的沟里挑或抬。一家人洗脸用一盆水,用完还舍不得倒。”……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雷抽黄灌区群众,现在依然记得小时候吃水难的艰辛。尤其是大灾之年,这个地区生活的农民,有的因为颗粒无收,只能外出讨饭。

面对千百年缺水的困局,1975年2月,东雷抽黄管理局的前身——陕西省关中东部抽黄灌溉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合阳筹建,当时无人(全部为借调人员由原单位发工资)、无钱、无场地,借用合阳县建筑公司的薄壳窑作为办公地点,窑内无桌、无椅、无床板。所有人员报到后,先到附近生产队的场里背一捆麦草回来铺在地上,算是有了窝安了家。指挥部机关全员打地铺,3县指挥部干部职工自己动手搭工棚,民工们则是先打土窑再安营。

困境挡不住眺望的目光,重负压不垮强者的脊梁。面对艰难困苦,各级干部自力更生不畏难,勇于奋斗有担当,千万民工吃苦受累有盼头,流血流汗不流泪。甚至喊出了“砸锅卖铁干抽黄”“风梳头,雨洗脸,水不上塬不回家”的口号。

合阳县黑池镇申庄村村民孙有运今年已经74岁了,但他依然清楚地记得1976年“三夏”结束后,在黄河边参加人民战争修干渠的情景。

“那时候合阳、澄城、大荔3县齐动员,最多上劳力达13万人,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总干渠建设大会战。”老人回忆说,当时总干渠沿线用白塑料布搭建的简易帐篷成片相连,野炊锅灶随处可见,夫妻、父子、兄妹,一家几口大干抽黄,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情况比比皆是。

会战正值盛夏,为了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精神,指挥部先后开展了突击周、突击旬劳动竞赛活动,大家顶烈日、斗酷暑,营与营打擂台、村与村搞竞赛,起早贪黑不言苦,风餐露宿不喊累,只为千年旱塬早日变为水浇田。13万建设大军与120台履带拖拉机及60副自制混凝土碾压滚,组成一幅载入史册的壮美劳动场景。40余年过去了,大家依然津津乐道。

功夫不负苦心人,历经4年艰苦奋斗,东雷抽黄工程1979年起各系统陆续灌溉受益,1988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塬上系统交付使用。

千年古国存浩气,万里黄河起壮图。东雷抽黄工程建设开全国高扬程大型水利工程之先河。如果把东雷抽黄比喻为大名,那么“高大新”就是东雷抽黄的昵称。

“高”,即扬程高。建成后的东雷抽黄灌区拥有4个塬上灌溉系统和2个滩地排灌系统,最多9级提水,累计扬程311米,全灌区28座泵站,加权平均扬程214米全国罕见;“大”,即流量大,枢纽一级站最大抽水能力60立方米/秒,4个二级站最大抽水上塬能力30立方米/秒;“新”,即泵站设备新,尤其是东雷、新民、南乌牛3座二级站安装的8台黄河牌系列水泵,唯东雷抽黄工程所独有。且东雷二级站因单机设计流量2.2立方米/秒,净扬程225米,至今仍为亚洲之最。宏伟的东雷抽黄工程被中外水利专家誉为闪耀在渭北旱塬上的水利明珠。

黄河水沿着水渠所到之处,生机盎然,“东西处处人拉水栽树,远近家家修渠引水浇地”。

河图新展苍生愿,禹绩重光旷世功

渭北旱塬上抒写砥砺奋进的华章

一路向北,从大荔到澄城、合阳,一路上条条交错纵横的渠道横贯南北,里面饱含着数万参建者和管理人员的青春、理想、智慧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奔腾的黄河千曲百折,前进的道路也总会有沟沟坎坎。东雷抽黄工程交付使用后,却遇到水利事业从未有过的难题。由于多级提水,电能消耗大,运行管理人员多,水费成本高。有的群众最初只浇救命水,不浇丰产水,有的甚至水地旱作,等天靠雨。

在这关乎高扬程水利事业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前,东雷抽黄人开拓创新,不断在认识上找突破,在管理上寻出路,率先在全国灌区提出走农水结合的路子。

“其实就是水搭台子农唱戏,农水结合唱大戏。”在东雷抽黄灌区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雷一星笑着介绍说,东雷抽黄发挥单位技术人员多、信息来源广的优势,在各系统建立了500个种植示范户,30个种植示范村,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并聘请农业专家,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活动,累计开办农、果、蔬等各类技术培训班230期,受众达7.2万人次,进行各类技术指导咨询服务2万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万多份(张)。同时无偿向群众提供了价值达500余万元的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优良品种及15万株良种果树,促进灌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

如今,以各种水果生产为主的高明、加西灌区亩均经济收入达5000元以上。以西瓜、玉米套种为主的路井、黑池灌区亩均经济收入达3000元以上。以小麦、玉米双料种植为主的西习、伏六系统全部实现“吨粮田”。

农业生产优质高效,为高扬程灌溉提供了广阔市场,灌区年均斗口引水由初期的3000万立方米提高到9000万立方米。

九曲黄河万里沙。如果说治理黄河泥沙是世界级难题,那么减少泥沙对工程设施设备的破坏,就是东雷抽黄管理局面临的长期课题。

面对世界级难题,东雷抽黄人坚信实践出真知,一线出智慧,科学技术是打开高扬程水利事业发展的金钥匙。

向科技要效益,是灌区的主旋律。他们组织职工搞科研,与科研院所、生产厂家联合搞攻关,采取拦、排、沉、抗等综合措施,在进水闸前安装叠梁坎,阻挡黄河粗颗粒泥沙进站;在总干渠群英洞出口修建排沙闸,灌溉前用大水冲排,减少泥沙淤积,提高输水能力;利用渠首盐碱滩涂修建沉沙池,让黄河水既浇地又造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先后将2700亩盐碱滩涂变成良田。利用非金属抗磨材料喷涂泵体、叶轮,延长了水泵使用寿命,降低了水费成本,该成果不但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且在三峡工程推广应用。

进入新时代,东雷灌区再次焕发了青春和活力。尤其是近5年来,项目建设为灌区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灌区变化最大。近5年,共计争取项目资金56645万元,争资额在全省灌区名列前茅。完成了12座泵站和31条162公里干、支渠的改造,建成花园式泵站6座,极大地提升了工程设施设备的硬件质量,基本解决了老化失修及险工险段问题,改善有效灌溉面积77万亩,灌溉保证率极大提高,设备完好率由不足80%提高到98%,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8到0.56,民生水利变成民心水利。

——发展又好又快。灌区近5年年均斗口引水9282万立方米,较前5年的年均7330万立方米增长约27%,其中3次刷新年度灌溉引水新纪录。斗口单方水耗电量连年下降,由1.62度下降到1.25度,年节约电能3300万度。截至6月底,今年已完成斗口引水9300万立方米,现在全局以追赶超越的姿态,确保完成斗口水量一亿立方米,力争再次创新高。

——发展后劲凸显。完成了灌区45万亩扩建规划,估算投资35亿元,获批年度取水指标6924万立方米,为再造一个新灌区夯实了基础。

数据无言是哲理,一串串数据就是东雷抽黄人在渭北旱塬上谱写的最美华章。

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

浸润渭南半壁河山的流动丰碑

仓廪实则百业兴,水利兴则天下定。

“东雷抽黄是在党和政府领的导下,在国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灌区人民以勒紧腰带,砸锅卖铁大无畏精神完成的兴水大业,是陕西省乃至全国发展高扬程水利事业的里程碑。”东雷抽黄灌溉工程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学说。

正如王军学所言,东雷抽黄工程运行40年来,如同一座流动的丰碑,早已印刻在渭北旱塬上,流进了灌区群众心里。

在合阳县路井镇新民社区,集中连片的设施大棚里,成熟的葡萄硕果累累。

“因为有了黄河的水,以前我们玉米、小麦比其他地方收货多一倍。现在主导产业是红提葡萄,年人均纯收入已经15000元左右。”既是东雷抽黄合阳管理处高北管理所范家洼管理段段长,又是社区书记的李三峰介绍说。

新民社区是个移民村,全社区2800多口人,8700多亩地。其中,果业面积700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左右,主导产业为红提葡萄。1956年因三门峡水库建设由大荔朝邑迁至宁夏,1962年又从宁夏迁至路井镇。东雷抽黄工程修建之前,村里耕地基本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靠天吃饭。如今的新民村及周边村庄,粮食产量翻番,种植结构大幅调整,桃、杏、李、葡萄,瓜果飘香。

“水是农民的胆。黄河的水来了,啥都敢尝试。以前吃水都困难,哪里还想着水浇地,更别想发展生产了。”大荔县高明灌区的村民王建喜高兴地说,“现在,有了救命的水,还有丰产的水。”

他家在大荔县双泉镇蔡家村。家里7亩地,基本以冬枣、桃等经济作物为主。每年冬天浇一次,开春一至两次,夏天再来一次,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

“浇地又不费啥事,浇地的水费和水量都是明明白白在牌子上标出来的。一亩地浇完40元左右,一年所有地浇完2000元左右。而现在一个冷棚冬枣的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温棚都在7万元以上。”王建喜心里的账算得明明白白。

而他口中所说的牌子就是东雷抽黄管理局通过实践摸索,率先在全国灌区推行斗口用水明示牌制度。即灌溉时各斗渠一律插牌,对行水流量、每小时水量、水价、责任人及监督电话等进行全要素公布,增强群众的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

在抓好明示牌制度落实的同时,该局在灌区道路村镇旁建设了150个永久性水费公布栏,局、处两级开通了6部举报电话,严格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和一价到位,一票到户,微机开票,终端水价管理办法。灌溉期间,组成由纪委牵头负责,水政科、灌溉科参与的水费廉政巡查组,昼夜巡查,严肃执纪,当场问责,杜绝了小水大卖、加码加价等坑农害农行为,使群众真正用上了明白水、放心水、幸福水。

水到的世界,便是丰饶的所在。如今的灌区粮丰林茂,百姓安居乐业。群众心里都明白:“没有东雷抽黄工程,没有黄河水,就没有现在的一切。”

筚路蓝缕启山林,进入新时代,东雷抽黄人砥砺奋进再出发。如今,灌区的建设者又提出了建设“生态灌区、科技灌区、活力灌区、和谐灌区”的发展战略,确定了“为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美丽的新东雷而努力奋斗”的发展目标,着力促进东雷抽黄由单一农业灌溉,向城市供水、生态用水多元发展。这是一幅宏伟蓝图,这是一个前进的方向,在全体东雷抽黄人的不懈努力下,灌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渭北旱塬上的“水利明珠”必将变得更加璀璨夺目。

九曲黄河甘露润秦东大地,东雷抽黄人治水谱新篇。从天空俯瞰广袤的秦东大地,东雷抽黄工程一路向北、南,犹如一条条“生态动脉”奔流千载,生生不息。

新闻推荐

大荔冬枣全国热销

热销中的大荔冬枣本报渭南讯(李世居记者杨晶)7月30日,在“陕西省示范家庭农场”大荔县新禧家庭农场冬枣园里,一幅丰收的...

大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荔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