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旅游 跃上新高度 再谋大发展
用经纬线框定中国的版图,你会发现,中国的中心腹地就在华山高耸的渭南;翻开历史的黄页,从东周设立下邽县算起,你会惊叹,渭南已经拥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杜康酿酒、仓颉造字,穿越历史的沧桑,你会感慨,作为陕西东大门的渭南拥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四天假期里,渭南市接待国内外游客510万人次,同比增长35%;旅游综合收入22.8亿元,同比增长38%。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业态丰、产品全、品质高,渭南旅游呈现供需两旺的发展态势。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渭南旅游业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巨变,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在时代的契机中,因为有了对旅游产业的新认知,有了对旅游业发展的美好憧憬,渭南旅游发展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铺就了关中东部一幅大旅游大发展的壮美蓝图。
展望未来,在全域旅游的发展浪潮中,以建设“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为抓手,“一城山水半城古韵”的渭南,开始了新一轮的征程。
从无到有树品牌
资源优势成就渭南旅游“大风景”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渭南旅游经历了起步、探索、成长、发展四个阶段。
同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一样,渭南的旅游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此前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全国旅游主要以外事接待为主,渭南入境游客几乎没有。国内旅游也主要是以出差、探亲、会议游为主,渭南每年旅游接待人数只有几万人。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旅游市场的开放,渭南旅游接待人数逐年攀升。从1980年全市接待游客18万人次,到2009年渭南旅游接待人数突破千万大关,再到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200万人次,近40年间,渭南旅游接待人数翻了400倍。
数字的背后,正是渭南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巨变。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由此引发的经济发展思路的大拓展,使渭南人重新审视自己脚下这片沃土与一个朝阳产业——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决策者清醒认识到,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实施大发展战略,让旅游业成为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成为经济马车上的一只驱动轮。
事实上,渭南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悠久的历史、灿若星汉的文化与壮丽的山川河流交相辉映。这里是中国爱情诗歌的源头、三圣故里;这里有源远流长的仓颉造字、杜康酿酒;这里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华阴老腔。在这里,史圣司马迁一部《史记》,书写了中华三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里,黄河水韵、华岳风骨,造就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河山胜地。
今天的人们,走进渭南,可以在仓颉庙读写鸟虫书,可以登上华山之巅俯视中原;可以在韩城司马迁祠高山仰止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可以在原生态的少华山景区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情画意;可以在洽川湿地吟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浪漫诗歌,可以在大荔沙苑景区陶醉在“关中沙海”的画卷之中。
近年来,渭南市下大力气整合优化旅游线路、产品,形成了涵盖特色、精品、沿黄、渭北水乡、名山大川、红色体验、户外慢城、美丽乡村、唐陵遗址的渭南旅游产品体系,策划推出了一批季节性旅游产品和节假日精品线路,对游客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一张蓝图绘到底
项目为王构建渭南旅游“大格局”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一定会让一个城市的旅游业变得丰富而生动。
渭南,因为有了“仓颉造字、杜康酿酒”的传世文明,有了黄河文明在这里的沐浴交融,也就有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并由此催生出活力四射的旅游产业。
成绩并非一蹴而就。1980年以前,人们提起渭南就知道有华山、仓颉庙、司马迁祠,到了2000年左右,渭南开发了处女泉、党家村、桥陵等一批景点,全市基本形成了山水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框架。2000年后,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型产品转变,渭南建成旅游重点项目1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360亿元。华山御温泉、少华山森林公园、卤阳湖、陶艺村、同州湖、渭南葡萄园、桃花源等一大批休闲度假类旅游景区建成开放。近两年,全市上下齐抓项目建设,支撑性大项目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充分显现。
前进路上的一次次发展创新,关于渭南旅游发展的思路日渐明晰。
2018年2月26日,渭南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设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意见》,提出用5到10年时间,渭南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凸显、产品多元、功能完备、吸引力强的国际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系统,并重点打造国际华山、关中水乡、旅游城市、帝陵文化和红色爱国教育五大品牌。
围绕着这一目标,渭南持续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合全市“山、水、城、陵、红”特色资源,坚持新思路和新理念,构建“一核一心四带十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大格局。
在今后的发展中,渭南市还将加快培育旅游产品新业态。包括加快推进华山、临渭、合阳、白水等休闲康养度假区和康养小镇建设进度,提升渭南旅游消费水平;推动实现渭华起义、富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陕甘边红色旅游景区融合共享发展;借助卤阳湖通用机场的政策优势,引导发展低空旅游,投建华山、韩洽等一批支线机场,形成机场网络。
据了解,为加快“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去年以来,渭南策划包装了120多个旅游项目,编制完成了《渭南市旅游招商项目册》,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2019年,渭南市将加快渭华红色经典景区、少华山森林公园旅游文化融合、华山古柏行景观恢复、蒲城槐院里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等重点项目进度,促进渭南葡萄小镇等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实施,为前往渭南旅游的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
产业融合谋发展
全域思维开创渭南旅游“新局面”
2016年开始,全域旅游的热浪席卷全国,推动旅游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公布之后,陕西有13个区县市入榜,其中渭南就有两个:华阴和韩城。2017年,在全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陕西4个创建名单中,渭南市大荔县再次荣耀上榜。
紧扣时代脉搏,全面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努力以全域思维开创渭南旅游新局面,成为当下渭南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在2017年底,《渭南市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就已出台,从顶层设计上为渭南全域旅游发展“保驾护航”。
围绕“用3年时间把渭南创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70%以上的县市区同步创建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的目标,今年以来,渭南市以“旅游+”融合发展为路径,积极加快旅游资源的全域整合,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行业共建共享共荣。渭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12个产业融合发展意见,“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打造了“沃土荔人”“华阴老腔”等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在传统山水观光游、历史文化游的基础上,乡村游、节庆游、文体游、工业游、教育研学游、康体健身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华山+”渭南全域旅游套票线路产品不断丰富,“春、夏、秋、冬”四季主题旅游产品体系初步成型。
截至目前,渭南全市现有A级旅游景区78家(其中4A级以上15家);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国家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3处、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旅游示范县2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2个、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17个、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1个;星级饭店56家,旅行社、分社、网点140余家。乡村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旅游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产业拉动成了富民强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背景下,渭南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以上,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发展的综合新兴支柱产业之一。
优化产品和服务
提升质量维护渭南旅游“好形象”
东看渭南,山水风光钟灵毓秀,人文景观气象万千,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去年国庆节前夕,渭南市智慧旅游数据中心建成试运行,该平台包含景区视频监控、舆情监测、客流统计、应急指挥平台、目的地营销等7大系统,实现了对游客数量、结构特征、消费能力、停留时间、交通方式等旅游市场信息全方位监测整合和分析,为各涉旅主体细分市场、精准营销和政府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这仅仅是渭南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维护渭南旅游好形象的一个缩影。在打造精品景区,形成渭南旅游优质景区集群的同时,渭南市在构建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上持续发力。出台了《渭南服务质量三年行动方案》《渭南市旅游集散(咨询)中心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在县(市、区)、各景区和人员密集区分三级设立32个游客集散中心,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车站设立300多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点,在高速公路、国省道、高速服务区设置了交通引导、旅游标识和导览图,推动沿黄五县市进一步完善了沿黄旅游带配套设施。
为了打造渭南旅游的影响力,提速渭南旅游上层次,渭南市在营销宣传方面持续创新。今年以来,按照“一年一主题,一季一中心,一月一活动”的要求,编制了《渭南城市品牌提升暨文旅产业发展促进方案》《渭南旅游宣传营销三年行动方案》,拍摄了《走进渭南》《寻宝》旅游专题片以及《影像方志》《地理中国》《我的家乡在渭南》旅游宣传片,极大地提升了渭南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城市品位。
眼前的成绩并不足以让人满足。展望未来,渭南将紧抓“一带一路”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机遇,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意识,以建设“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提升渭南城市形象和渭南旅游知名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旅游生活的多元需求。渭南旅游的发展与飞跃,掀开了全域旅游发展富民强市崭新的一页。本报记者马秀红郑亚玲
新闻推荐
昨日,检查人员在一辆出租车的脚垫下发现『跑得快』华商报记者张杰摄热点追踪热线电话029-88880000印度男子机场搭...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