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时宰相”阎敬铭和丰图义仓

各界导报 2019-04-22 01:00 大字

□ 沈露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如果哪个官员敢对她说个“不”字,不仅乌纱难保,恐怕性命都保不住。可就在这些朝廷的官员里,还真有一个人敢当众顶撞慈禧。他,就是本文故事的主人公——阎敬铭。

阎敬铭是大荔朝邑人,历经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的朝廷重臣,曾任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在做地方官时,不论到哪里任职,都会在衙署大堂后面放一架织布机。他在堂前处理公务,夫人在堂后纺线织布,纺机吱吱呀呀的声音时刻提醒着他清廉为官。他的衣服,大都是夫人缝制的。曾经有官员暗中嘲笑他衣着寒酸,他知道后,不仅不生气,反而指着自己的棉袍自豪地说:“此中之絮,内人所手弹也。”

光绪八年,阎敬铭出任户部尚书。上任第一天就找来户部司官问账,不料,这些官员不但不知道库存多少,甚至连账都算不清,阎敬铭当场斥逐不务正业的官员,并亲自清查了两百多年的库存和账目。一查发现银库的官员没有不贪的,缎匹库和颜料库更是硕鼠成群、蛀虫遍地。阎敬铭下定决心,革除积弊。首先,他参劾罢黜了一批贪官污吏,举荐选用德才兼备之人。其次,立科条、订章程,使整个户部风清气正,井井有条。最重要的是他坚持“开源节流”。光绪七年新疆已经收复,但朝廷每年仍要为其承担庞大的军饷开支。为解决这一沉重的财政负担,阎敬铭倡导在新疆各军实行屯田制度,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朝廷节省数十万两银子。在他任职不到三年的时间,户部不但填补了国库亏空,还为朝廷积攒了几百万两银子。

阎敬铭有着西北汉子的耿直与担当,只要事关国家利益,他都会直言相谏,不怕丢乌纱丢性命。光绪十六年,内忧外患,国势已经岌岌可危,可慈禧太后还要动用数千万两海军费用,建造颐和园。别的官员都不敢开罪太后,纷纷表示要把园子给老佛爷修好,唯独阎敬铭再三上奏主张停建,还当着众大臣的面公然顶撞慈禧。就这样,阎敬铭被革职留任。于是他满怀对朝廷的失望和对国家的痛惜,毅然辞官回乡,并写下了流传百年的“不气歌”。

阎敬铭无论身在何处,都想着百姓的饥寒冷暖。光绪三年关中发生特大旱灾,久别回乡的阎敬铭看到的尽是残垣断壁,饿殍遍野。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最终决定修建义仓。为了这座义仓,他五年间连续六次向慈禧太后奏请,终于得到“恩准”。光绪八年,义仓始建,他一边倡议民间义士捐款,一边四处考察义仓选址。回京后又多次给义仓差局写信:“先从南寨子修仓墙,妥否?南边的高坡一定得修平整……谷子得等到晒干了再买,才能长久储存。”一字一句,无不浸透着他对百姓的责任和苦心。历时四年,义仓竣工,取名“丰图义仓”,寓意丰年储粮、荒年赈灾。共建成仓廒58洞,储粮达1000万斤,一旦遇到灾年,可供当地百姓食用三年。整座义仓不仅设计绝妙,兼具低温、低湿、防火、防雨等多种功能,还是一座军事堡垒。光绪二十六年,关中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丰图义仓开仓赈灾,黄河西岸村镇遍布粥棚,无数难民得以保全性命,朝邑境内没有一个人被饿死。粮食是老百姓的天,而阎敬铭为百姓撑起了那片天!连慈禧太后也没想到,这个义仓不仅安抚了一方百姓,更凝聚了一方民心,特御封此仓为“天下第一仓”,并赐阎敬铭“龙”“虎”二字。136年后的今天,丰图义仓依然担负着为国储粮的使命,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储粮史上堪称一绝。

走进阎敬铭纪念馆,一进门便能看到一副他撰写的对联:“凡事踏实地,此心无侈情”。质朴的语言,恰如他质朴的一生。有人说,清王朝固然有像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治世能臣,但如果少了阎敬铭,便不会有晚清“中兴”的局面。阎敬铭清廉耿介,忠国爱民,曾被誉为“救时宰相”。历史是有记忆的,这段记忆就藏在丰图义仓的一砖一瓦、一米一粟之间!

选送单位:渭南市地方志办公室

新闻推荐

一号文件 ■莫伸/著

沈树森说,1982年全县征购任务6000万斤,已经完成7490万斤,多收购了1490万斤粮食。收粮高潮过后,群众还要卖,粮管所却不再收。县...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