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驰沃野 农机挑“大梁”
当前,渭南市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渭南市在加快现代农业进程中,不断提高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全市农机总值达到51亿元,农机总动力556万千瓦,农业机械拥有量84万台,其中自走式农业机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微耕机)11.6万台,占全省1/4;农机经营总收入年均达到31亿元,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小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农作物抢收、抢种进度,提高了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尤其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机器换人”步伐加快,渭南市农业机械的作业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已涵盖农业、林业、畜牧、果业、水利、城建、交通等行业的方方面面,为渭南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
农业机械化成为渭南名片
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势推动下,全市农机装备数量迅猛增加,农机质量不断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全面提升。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占比持续提高,畜牧养殖、渔业、林果、农田水利等多种类特色农业机械,粉碎还田机、捡拾打捆机、粮食烘干机、无人植保机、自走式喷雾机等多种类绿色高效农业机械有了长足发展,复式多功能机械增速明显,农机总动力和保有量稳居全省第一。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延伸到经济作物、林果、畜牧、设施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更为宽广的领域。
在春耕“三夏”“三秋”重要农时季节,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突出服务效能,早部署、早动手,组织机械化生产,促进农业增产;积极组织市县农机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提供作业信息、技术、维修、油料、配件等服务,确保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收、一喷三防、施肥灌溉等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据统计,2018年,全市共投入36万台农业机械,机收小麦412万亩,机播小麦405万亩;机播玉米344万亩,机收玉米308万亩,玉米机械化收获实现了新突破。
如今,农业机械化不仅成为渭南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成为跨区作业的渭南名片。近年来,渭南市每年有8000多台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前往四川、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9个省,开始为期半年之久的长途跨区作业服务,为全国的粮食生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能,并带回来6亿多元的作业收入,这标志着渭南市农机手在农机具的使用上,实现了由最初的自购自用向对外经营模式的转变。
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渭南市还积极培育扶持新型经营主体,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扶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农机装备建设、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机合作社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81个,社员5326人,资产总值超过两亿元,流转土地3万多亩,年服务能力10万余户,建成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7家,市级农机示范社8个。实现了农机合作社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单一经营到多种经营的跨越式发展。
互联网+为农机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渭南市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助推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农机化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升级,实现藏粮于技,让农机手、农民群众在信息化应用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如今,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渭南市农机服务的一个重要标志。
2018年“三夏”期间,渭南市建设了农机安全应急指挥系统。该系统由农业机械监控终端、手机APP和各级指挥中心三部分构成,三者互联互通。农机手不仅可以看到“三夏”期间的加油点、维修点和天气预报等服务信息,还能随时掌握小麦成熟信息,让农机手和地块精准对接,避免找不到机收和收割机扎堆的现象,以提升麦收效率。同时,农业机械监控终端上所具有的自动测量作业亩数、安全事故自动报警等功能,不仅方便了农机手,也让农机部门的管理服务更加主动有效。
与此同时,由共享经济模式所催生的“农机联帮”平台,也大大改善了农忙时节农民遍寻农机而不得的情形。通过该平台,农民可以在线下单预约农机,而农机手则通过手机在线接单,接收作业任务、农田信息,方便快捷地解决各自需求。据统计,2018年夏收期间,该平台农机手注册已达2.3万人,农户注册3万人,“三夏”期间成交了2.7万单农机作业任务。
此外,渭南市积极推进智能深松检测设备和系统的安装和使用,共安装投入使用智能深松检测设备816套,有力地保障了农机深松整地项目的安全、顺利实施。2015年至2018年,渭南市共争取中省投入7864万元农机深松作业补贴资金,累计完成深松整地作业面积近500万亩。
渭南市互联网+农机的新的管理服务模式,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农机化导报》分别以《农机联帮,让农民种地更轻松》《信息化、智能化为“三夏”注入新活力》为题,对渭南市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推进“三夏”农机化工作高效快速有序开展作了报道。
今年,渭南市还将推行利用手机APP开展农机购置补贴申请等服务。购机者可自行在手机APP填写信息完成农机购置补贴的申请,并实时查询办理进度,从而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农机购置补贴惠及万千农民
自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渭南市始终秉持着服务群众、高效便民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机制,简化办理程序,全市累计争取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22亿元,补贴农机具40.51万台,受益农户25.39万户,群众购买农机的愿望大大增强,全市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长,农机装备实力显著提升。
渭南市坚持将补贴资金主要向特色产业、深松整地、高效植保、节水灌溉、高效施肥、秸秆综合利用等支持绿色发展的机具倾斜,并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户;对适合当地生产又紧缺的农业机械,则尝试敞开补贴,以优化装备结构。
同时,为了提升农机“三率(上牌率、年检率、驾驶员持证率)”,消除安全隐患,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切实助民致富,渭南市按照“多予、少取、不取”的惠农原则,严格落实省农机安全“两免一补”政策,对符合登记条件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免费登记,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免费换发,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开展免费安全技术检验。同时,对参加省农机安全协会农机安全互助保险的农机户和农机手实行费率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受到了广大农机户的广泛欢迎和称赞。
每年的3月至6月和7月至11月这两个时间段,渭南市农业部门都会定期组织农机监理人员深入乡镇,积极开展农机免费注册登记、免费检验、农机互助保险补贴等“一站式”服务。2018年,全市注册登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2236台,农业机械在册数10.5万台;检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9.4万台;核发农机驾驶证6015套,持证人数6.8万人;发放互助保险补贴126万元。
2018年10月17日,渭南市政府被陕西省农业厅、陕西省安监局命名为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市。2019年1月25日,渭南市政府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应急管理部确定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
项目带动助推农机化大发展
渭南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部分农业项目为媒,以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为核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不断探索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机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的新途径,积极推广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努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渭南市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围绕省政府确定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机场周边、大中城市周围等秸秆利用重点区和禁烧区,建设了相对集中连片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万亩”示范田6个和“千亩”示范田6个,重点推广了小麦、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玉米免耕精量播种、小麦免耕宽幅(带状)播种、小麦秸秆捡拾打捆、玉米秸秆饲草加工等机械化技术。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4.10%,项目重点区和禁烧区利用率达到97.4%,示范田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水平达到100%,实现了零焚烧。
采取“板块相连、整村推进”的推广方式,持之以恒地建设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基地和试验示范田。2018年,全市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4.41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56.56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大力实施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技术模式示范推广项目和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示范项目。先后在大荔县建设了红萝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在蒲城县建设了肉鸡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养殖场、在澄城县建设了生猪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养殖场、在富平县建设了设施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在临渭区建设了小麦玉米“两茬平作区”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等8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通过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实施,临渭区、澄城县先后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
为加快实施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步伐,提升特色农产品农业装备水平,增加农民经济作物收入,渭南市先后建立了富平县奶牛养殖特色示范养殖基地、蒲城县苹果生产特色示范基地、大荔县冬枣生产特色示范基地、临渭区山药生产特色示范基地等8个示范基地,推进了渭南市实施特色农产品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进程。
银镰穿浪,巧裁“三夏”金黄;铁牛驰野,喜获五谷丰登。今天,当我们置身于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感知着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巨大便利,畅想着丰收年景挟裹的喜悦欢愉,看着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图景次第展开,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土地的明天会更好。(王宪辉)
新闻推荐
通讯员严勇近日,大荔县环保局启动为期10天的春训活动。此次春训活动从加强理论学习、纪律作风整顿、深入走访基层、谋划工...
大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