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华州区百年渡口四代渡人 20余年的坚守只为方便两岸人
宋新民是渭南华州区秦家滩渡口的一名渡工,今年已70岁高龄,从事摆渡20余年,在这期间不论严寒酷暑他始终坚守岗位,为渭河秦家滩段两岸的乡亲们提供摆渡服务,从不停歇。记者 杨月锋 通讯员 白妮 刘坤
2月14日,恰逢小雪,天气异常的冷,在秦家滩渡口边的河堤上,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屋,水泥砖垒的墙,门前用稻草搭着一个棚子,屋内昏暗潮湿,一张床摆在墙角,床对面便是做饭的案板、锅碗,一盏由电瓶供电的节能灯悬挂在房间中间,房间内还有两三只流浪狗在玩耍,这就是宋新民的“家”。
“过去我爷爷是干这行的,也有点人家说的遗传性,老人干这行,咱小孩跟上一天没事玩,在水里也来回跑,有点习惯,以后咱慢慢就跟着人家学。”谈起第一次渡船的经历,宋新民记忆犹新地说:“刚开始,那就是慢慢摸索呢,老人给说,叫你这个方向,你身子朝这边切,你这脚一蹬,这船头自然就摆过来了,咱也是跟老人学呢。”
20余年的摆渡生涯,让老人拥有了许多难忘的经历,有渡河人的紧急需求,有渡船时的突发事件,也有人来人往的生活百态,老人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了起来,“有时候我们这旋桨机,过到河中间以后,出事故了,你要稳船上的人,不让他们乱动乱喊,一个人招呼住,一个人下水,把那个旋桨机上的柴草撕掉,你不撕掉,就转不动了,下去把那撕掉以后,就好了。我还救过两个小孩,娃掉到水里了,我下去把小孩救上来……”
在交谈过程中,一辆从华州驶向大荔的西瓜客商需要摆渡,我们便随着老人一起去体验了摆渡过程。在老人的指导下,拿起了牵引工具,随着老人的节奏,感受摆渡的力度。这个摆渡船行驶的非常缓慢,纯靠手工人力在这拉,所以速度能慢一点,拉过去需要四五分钟,虽然说它慢,但是站在这上边特别的稳。像这样的摆渡,宋新民每天需往返数十趟,短短几十米的摆渡,让来往的行人感到了出门的便利。
客商辛世军告诉记者:“这渡口不管是白天晚上,只要你一到这他就过,特别方便,又节省时间。”
宋新民说:“有时候大水的话,船都不由人控制,那你就要动脑子想办法,叫这个船稳稳当当的靠到对岸,不能出任何事,我这百年了,我这岸口一直没出过事。”
以河为伴,以船为家,宋新民就这样独身一人,默默地坚守了20多年。生活上,自己照理,闲暇时间,他也有自己的排解渠道。在千千万万个岗位上,像宋新民这样不善言辞、默默付出的人还有很多,一根长长的钢丝固定在河的两岸,宋新民拉动着渡船,联结起了两岸村民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静静守候换来百姓的便利。
新闻推荐
渭南市大荔县的面花,和所有面花一样,也源自祭祀礼仪,不同的是,大荔面花的风格涵盖了渭北地区面花的全部形态和特点,是“集面花...
大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