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印记 渭南旅游大发展系列报道(三) 文物保护看渭南 文化传承大手笔
远古走来的渭南凝结着千古沧桑。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仓颉庙、西岳庙、党家村……一大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诉说着岁月的悠久古远,彰显着民族的丰厚积淀。
今天的人们走进渭南,可以在仓颉庙读写鸟虫书;可以在当年杜康酿酒用的泉水边喝一口甘冽的杜康泉;或是在洽川湿地吟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浪漫诗歌。时空交错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便植根于心。
加大力度
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渭南,历史流播久远、人文兴盛。跨越八十万年前,“蓝田猿人”在这里刀耕火种;二十万年前,“大荔人”在这里生息繁衍。周秦汉唐,这里是十三朝京畿之地,古都长安的“皇家后花园”。
厚重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渭南丰富的文物资源。数据统计显示,今年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省级文保单位达到170处。
文物凝结着人类的文明,传承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在文物保护利用上,渭南市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完成了唐陵石刻扶正工程,建成了省内首家县级陶制文物修复机构——蒲城县陶制文物修复室;澄城刘家洼考古工地出土了带有铭文的文物,有望成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渭南市考古工作研讨会得到了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开创了全国地市级先例;“渭南文博干部培训基地”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引起了全国文博界的高度关注。
此外,渭南市博物馆先后举办了原创展览《百年沧桑——渭南记忆》,引进了《岁月如歌——陕西民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展》,启动实施了“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编写完成了《渭南市博物馆大事记》,这些举措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科学管理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价值
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加强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渭南市开展了一系列扎实的工作。在实施文物精准保护中,提出了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开展了不可移动文物监测、评估、预警等工作,加强田野文物监测、巡查等保护工作,配合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完成了考古调查勘探和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目前,澄城刘家洼墓地考古发掘工作,渭南古城历史遗迹保护和渭南鼓楼保护工作等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在保护的同时,渭南市还进一步强化文物精准管理。包括加强馆藏文物管理,规范文物藏品档案,完善文物保存设施设备,依托“互联网+中华文明”智慧导览交互平台,做好文物藏品数字化、信息化工作等等。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实现文化遗产新价值。渭南市目前正在加快《百年沧桑——渭南记忆》等重要展陈的提升改造,争取尽快对外开放。同时还在积极开发系列主题文化产品,创新陈列展览形式,通过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研学旅行以及举办唐十陵、革命历史文化等主题活动,展示一批文物,提升群众认知度,传承渭南优秀传统文化。本报记者郑亚玲
新闻推荐
新华社西安12月7日电(记者罗争光)民政部有关负责人7日在相关会议上表示,各地党委政府要坚持民生优先、坚持服务为先、坚持城...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