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村的大棚又建起来了
本报记者张绚丽实习生丁帆
“我有点女汉子的劲,以前就在乡镇干过好几年,在九龙村的一年多,是我成长最快,也是我收获最多的时期。”10月22日,秋日的阳光柔软而温暖,在一片崭新的钢构大棚前,市委组织部派往大荔县官池镇九龙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宋小娜一身干练,洋溢在她脸庞的,是历练后的自信。
“今年咱在大棚里试种了网纹瓜、草莓等经济作物,要说亮点,那就是这些作物目前都是订单农业,特别是这5棚网纹瓜,按与客商订的协议价每斤3块钱计算,每个棚半年的收入就将近两万元。”
宋小娜快人快语,随着她的讲述,一幅九龙村的产业发展图在记者面前徐徐展开。
九龙村位于大荔县城南7公里处,南高北低,南片都是沙土地,北片都是河滩盐碱地,农民人均不足5分责任田,大部分群众一年就守着巴掌大的地种春秋两料玉米、红萝卜,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去年4月份,宋小娜和工作队来到村上后,打井修路改排水、光伏分红种菊花、扶智扶技送温暖,九龙村有了新产业,群众收入节节高,村容村貌大变样。
但是宋小娜却没有甘于现状。面对全村的发展走向和长远规划,她又有了新的想法。
“大荔县是全市甚至全省有名的设施农业县,临近的镇村一亩地年收入三、五万元,我们村却只有两三千元,即便现在种了杭白菊,一亩地收入也就5000多元,这差距还是太大。”在和村支书王军虎、村主任李红军多次商量后,她决心一定要克服困难帮村民发展设施大棚。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当时宋书记提出这个想法时,说实话,我最初也挺犹豫的,心里没底。”采访中,九龙村支部书记王军虎坦诚表示,“其实我们村十几年前就有人建过大棚,当时是在村北建的,后来没挣下钱,棚也倒了,所以村里人这几年一说建大棚都害怕了。”(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卢新智)10月16日至18日,渭南名优农特产品吉林展销推介周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活动期间,白水圣源果业股份有...
大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