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才哥轶事

渭南日报 2018-07-06 00:00 大字

  姚爱社

  我庆幸生活在这样的新时代,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丰富,再也不用为吃不饱而愁了。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享受着这满满的幸福感,脑海里也常常闪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影像,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那个砥砺我们意志的岁月。尽管穷苦甚至缺衣少穿,然而始终与人为善,就像我的乡邻建才哥。

  那个年代,同处一村一院,白天一块下地干活,秋冬季晚上又常常在一起剥玉米,剥棉花,或者开会学习,所以谁家有个大小事都瞒不住。建材哥家也很穷,平常吃不上一碗干面条。建才哥就闹过一个笑话,一天,他的老婆小贤嫂子回娘家,建才哥高兴坏了。嫂子刚一走,建才哥就开始忙活开了,和面、揉面、擀面,打算好好享受一碗葱花面。谁曾想刚将面下到锅里,就听见“咚、咚”的敲门声,只好开了门,原来是大儿子提前放学了,父子两人连面带汤各捞了大半碗。谁知面刚调好正准备吃,又传来了敲门声,原来是小儿子、女儿也提前放学了,又只好把半碗面分成了两小碗……这件事虽然过去多年,却一直成为挂在全村人嘴上的笑话。现在想来,建才哥并没有什么可笑的,一个家庭出力流汗的顶梁柱,吃一碗面又算得了什么?可那些年月,一碗面竟成了一个男人梦想的美味佳肴和迫切的享受。那时常常挂在人们嘴上的笑资,现时却是我难以释怀的酸楚,建才哥要是现在能看见这花一样的芬芳、蜜一样的生活,他一定会从心底绽放出幸福的微笑。因为,即便是那样苦涩的生活,他一样的热爱。

  那时,村里人烧煤要到距离我们大荔汉村80里外的澄城县去用架子车拉,沿途很少有饭馆,钱也少得可怜,来回都要背上馒头。一次,建才哥与同村的邻居一起拉煤,上了茨沟那个又长又陡的坡已是人困马乏,又饥又渴,正好路边有一家小饭馆,不由分说,先喝口水,咥一碗面。店主是一老一少,招呼得热情周到。一来一往,建才哥就与店主拉起了家常,问长问短,当得知店主人的儿子尚未婚配,建才哥打问得更详细了。那时,农村青年大多还不习惯自由恋爱,媒妁之言很有市场,建才哥是我们许庄十里八村小有名气的热心人,男“红娘”。他当时就给店主人说:“我给你娃介绍个媳妇。”农村人常说:“是媒不是媒先请三两回。”其实,建才哥说媒不图钱也就图了个吃。只要饱饱地吃上一顿,就心满意足了。

  一天,建才哥吃了我们中汉村姓胡家的酒席,腔子拍得“叭、叭”的,满碟子满碗答应,要把我们村上的一枝花秋霞姑娘说给胡家做儿媳妇。胡家老两口高兴得更是合不拢嘴,逢人便说自己的儿媳妇现在就是铁板上钉钉子,稳定了,没嘛达。谁知道风言风语没几天,消息从东汉村传到了中汉村,秋霞姑娘早早得到了消息,也拿定了主意,任凭建才哥磨破不烂之舌,人家姑娘就是不答应。俗话说得好,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急得建才哥一筹莫展。真君子一言九鼎,更何况他一直说话算话,信守承诺,把信用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这时,村里的人也想看建才这个热心人怎么圆这个冷场子,甚至有人拿话噎他——不行就把你娃萍萍嫁给胡家做媳妇。萍萍是建才哥的大女儿,噎归噎,这话倒提醒了建才哥,他寻思萍萍也到了婚嫁的年龄,与胡家的小子也比较般配,两家同在一个村也算是门当户对,可就是不知如何对女儿张口,更不知女儿心里是咋想的。唉,反正也没有别的法子,先试探一下再说。

  一天,建才哥趁着晚上喝汤的工夫,拐弯抹角地给萍萍提起了胡家的小子,萍萍始终一言未发,收拾了父亲喝完汤的碗筷出了房门……知女莫若父,他从女儿略带羞涩的神情察觉这事十有八九能成。他随后又去胡家商量,谁知胡家人好像事前知道一样,竟然满心欢喜,满口答应。其实都是乡邻,彼此都很熟悉,好多的事儿就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样,说破了才知道大家的心思其实都差不多,更何况萍萍与胡家的小子心中早有倾慕之意,只是男女之间又是在那样一个年代,暗送秋波也有隔山隔水一样的重重障碍。

  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将家乡的角角落落都打扮得如花园一般,环境优美,人民富裕,而且人们的观念好像一下子跨越了几个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萍萍这一代年轻人花样年华又赶上了新时代,生活幸福美满。建才哥也给村里人留下了一个幸福又甜蜜的笑谈:应人一诺,许以“千金”。

新闻推荐

陕西质量兴农万里行活动启动

陕西省质量兴农万里行暨大荔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近日在渭南市大荔县启动。本次质量兴农万里行活动由省农业厅、渭南市...

大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