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构筑新家园

渭南日报 2018-06-11 01:49 大字

  本报记者郭艳通讯员雷进学

  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绿成荫,园相通,渠相连。这是记者在大荔县东城街道办看到的景象。

  一直以来,该街道办以种植传统小麦、玉米和棉花为主。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加上传统耕作方式粗放,农产品收购价偏低,造成大量粮棉田荒芜,种植面积逐步减少。邓庄村委会主任李西贤说:“我们这儿水位深、虫害多,粮棉苗一直长不好,产量低,棉花过去一斤才卖一块多钱,一年下来根本没有多少收入,生活水平自然上不去。”

  为了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该街道办对各社区、村庄进行摸底排查后,制定出一村一品规划图,以冬枣产业为主,油桃、葡萄、梨、杏为辅,多方位发展,50%为设施农业绿色环保大棚化,林果园占到总耕地的80%以上。这样一来,土地的使用更为科学,土地使用率得到了提升。同时,组织科研农技人员进入各社区、村庄,合理规划,使得土地区内的渠流、机井的水进行互补,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的东城街道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潘家村冬枣专业户党小军经营了12亩钢架大棚和冷棚,他在整治好的果园里进行试栽,并在冬枣关键生育期检测土壤肥料成分,使之达到标准后才会进行细致管理。此后的每年,枣园缺什么就补什么,实行滴灌浇地,环保有机肥,无公害防虫,他的冬枣深受客商欢迎,每亩收益近2万元。

  5月正是水果上市的季节,在各社区、村庄的大棚前,各种各样的农用运输车辆,繁忙的采摘人员,全国各地的客商,一派繁忙的收购景象。

新闻推荐

■省政协医卫体委调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报道大荔基层卫生院编制840人尚缺239人

□记者张姣姣“当了多少年村医?”“药是哪里配送的?”“有没有药物短缺的情况?”“价钱跟全省是统一的吗?”5月16日至25日,围...

大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