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关中戏曲人物剪纸—— 窗棂上道尽千古事

西安日报 2017-12-16 06:21 大字

《白蛇传·游湖借伞》《白蛇传·祭塔》《三娘教子》周至尚雪莲 作《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合阳秦牡丹 作

○陈喜炜文/图

陕西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主要分为花草、动物、人物三大类,这三大类都有着广泛的民俗应用。在人物题材中,戏曲人物窗花是剪纸艺术中很特别的一类,其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也较多地受到关中地域文化的影响。

比如陕北传统的人物剪纸多带有特殊意味,如抓髻娃娃、拉手娃娃、祈雨娃娃等,虽为娃娃造型但多代表着神性。以往陕北民间忌讳“剪”人、“贴”人,认为十几厘米大的人物剪纸贴在窗格中对家人不利。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部分剪纸巧手创作了一些陕北风土人情内容的人物剪纸,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关中自古帝王都,文化发达、经济富庶,书香世家辈出,其古雅的文人格调,很自然地与百姓的农耕生活融合起来,因而也创作出不同于陕北剪纸的内容题材,如才子佳人、王侯将相、耕读渔樵、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形成了地域广泛、形式多样的关中戏曲人物剪纸。从总体上说,关中戏曲人物剪纸可分为三种典型样式。

首先是以传统的花草动物等基本技法为图式创作的人物剪纸,这种剪纸的造型多带有几分童趣,人物比例上更稚拙有趣。艺人们在剪纸的纹样符号上传承了花草动物的表现技法,大量使用生生点、打牙牙、月牙纹、太阳纹、折剪等技法。虽然类似传统剪纸符号使用的很多,但艺人们在人物装饰的处理上还是借鉴了很多戏曲人物服饰元素,如女人的花冠、云肩,桌子与烛台等。

其次是以传统皮影戏为图式创作的人物剪纸,其造型多借鉴皮影戏的形态和动感,别具特色。关中形式多样、高度发展的皮影造型,成为窗花剪纸的特殊借鉴样板。剪纸因吸收皮影的某些造型程式而大为丰富,成为民间剪纸中风格独具的一派。皮影风格剪纸大多是从事设计皮影的工匠来绘制大样,剪纸艺人在此基础上剪刻而成。其中一部分属于单色剪纸,是以红纸、黑纸等单色纸剪成,制作起来比较简便快捷,使用范围较广。还有一种是周至路氏家族传承的点染戏文人物,人物多为7-9厘米高,格外精巧。其上色办法也更接近于皮影戏的染色,讲究“三分剪,七分染。先染淡,后染重,界线勾清才好看,中间再染手和脸。”这种剪纸技艺保留了皮影的部分动态,是旧时大户人家一种“高品质”戏文剪纸。

第三种是以舞台戏曲为图式,模仿戏曲中的服饰衣纹、器物道具、动态程式所制作的戏文人物剪纸。如合阳的纸塑剪纸,借鉴当地提线木偶戏的效果,当地俗称“出花”,意为凸出纸面,是一种半浮雕式的剪纸。纸塑剪纸采用立体加平面的制作方式,先局部剪制,然后相互叠压、粘贴,随后再局部绘制,其制作过程常常是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过程。如合阳剪纸艺人秦牡丹制作的穆桂英,头部用白绸包裹棉花与麦粒制成,麦粒用于塑造鼻梁,毛笔描画五官,品色渲染脸颊,衣服用印花纸剪成,水袖用褶皱纸剪成,发带用蜡光纸剪成,头帽用金银箔装饰,翎子用鸡毛表现,十多厘米高的一个人物制作常常要费时2个多小时。

凡擅于剪戏曲人物的巧手艺人,不仅看戏,而且懂戏。长期以来,他们观察角色形象,体验各种人物扮相和动作程式,从微妙的姿态变化中体察出角色的内心活动,再把这些充分展现在他们的窗花剪纸作品之中,在方寸之间完成对戏曲人物的平面化浓缩。关中民间剪纸艺人传下来的戏文剪纸不仅剧目繁多,而且常常成套成组。

贴戏文剪纸时还讲究根据不同的用途来选择设计窗格上的内容,比如结婚过年各不相同,还要因人因地进行选材,按居室主人的年龄、身份、喜好确定窗花、纸塑内容。常见的如结婚时剪贴《花厅相会》《周仁回府》《渔家乐》等爱情方面的故事内容;老人居住的房子以匡扶正义、抨击邪恶等戏文内容为主,如《斩黄袍》《赵氏孤儿》等;有孩子的媳妇,窗花多贴《三娘教子》《王祥卧冰》等戏文剪纸;男孩居住的房中,以表现古代英雄人物或古人刻苦学习的戏文故事内容为主;闺女房中的窗花则以花草为主。在大荔、合阳、澄县等地,贴戏文窗花也有忌讳,一般陈姓人家忌贴《铡美案》,赵姓人家忌贴《八义图》,老人房子忌贴表现爱情故事的戏文。

戏文人物剪纸所表现的内容以传统剧目中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居多,用传统的儒家伦理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高台教化的另一种展示形式,也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新闻推荐

老先生|吴新智:“少数派”的坚持

“老先生”是澎湃人物开设的新专栏。我们将拜访活跃在科学与人文领域的老先生们,为一代知识分子的学识、风骨与家国情怀留下历史的存照。茶几上放着七个“骷髅头”。秋日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得它...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