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举措”传递“大爱心” 澄城县“社会爸爸(妈妈)”孤贫儿童结对帮扶的故事

渭南日报 2022-01-22 00:33 大字

本报记者 冯战武 通讯员 雷蕾

从亲情出发,从小事做起,澄城县善良的“爸爸妈妈”们一干就是20年;他们走出了办公室,奔向了孩子身边,把阳光与大爱洒向了古徵大地的角角落落……“爸爸妈妈”的关怀,孩童的笑脸,成为社会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多方调研,实际走访,摸排情况,2002年,由澄城县妇联发起,澄城县委办、政府办组织实施了“社会爸爸(妈妈)”孤贫儿童结对帮扶活动,采取“1+1”帮扶模式,即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包联部门,共同帮扶一名孤贫儿童,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身心健康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扶帮助。此后数年,虽历经县级领导职务变迁、部门改革甚至重组,但这项爱心活动依然初心不改,坚持至今已20年。

通过多轮次、常态化的调查摸底,澄城县建立了全县7~18岁“孤贫儿童”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按照贫困程度优先排序,精心挑选受助对象。多年来,已经累计资助孤贫儿童800余名。

在多年的帮扶过程中,“社会爸爸(妈妈)”倾心、倾情、倾力,他们主动向监护人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经常通过妇联、镇村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现状。他们有的帮助孩子解决上学难问题,有的为改善孩子的住宿条件操碎了心,有的逢节日、逢假期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照顾,有的职务调整离开澄城,依然多次询问孩子的生活现状,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一件件、一桩桩温馨的故事在“社会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不断上演,在长期的交流中,他(她)们与孩子及家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2016年,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每个孩子的帮扶时间从最初的初中毕业,延伸至高中毕业。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但“爱心接力棒”从未间断,他们用爱心接力托举起了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唤起了孩子们甚至家庭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无法选择家庭,让这些孩子敏感而脆弱,“社会爸爸(妈妈)”在他们面前展示出了无比细致而又耐心的一面,用心用情呵护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他们与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平安长大、顺利求学,有的读了大学,有的掌握了一技之长,有了赖以生存的本领,成了家庭的希望。

22岁的小张是医科大学毕业班的学生,现在在一家医院实习。他从来没有见过父亲,母亲也离家出走,他从小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爷爷奶奶常年生活在农村,就靠家里的果园度日,生活非常困难。后来,他被纳入了“救助数据库”,受到了“社会爸爸(妈妈)”的关注。“新爸爸”为他送去了学费、送去了新衣,带去了生活物资,并告诉他从小要好好读书,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在“新爸爸”的指点和引导下,他自立自强,生活节俭朴实,学习成绩优异,大学期间凭着自身努力,赢得了每一年的学校奖学金,成了一名医学高才生。今年大学毕业的他将带着祖父母的期盼,带着家乡人的希望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帮助一个孩子,造福一个家庭。爱心和善举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澄城县“社会爸爸(妈妈)”孤贫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在20年的历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画面,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在澄城县的干部群众中口口相传,声声不息……

新闻推荐

澄城县举办年轻干部 “实干担当、青春筑梦”风采展示活动

本报讯(记者韩乐通讯员党姚斌)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发现、培养和使用优秀年轻干部,12月20日,澄城县举办首届年轻...

澄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澄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