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亚利:我有一个中药材产业梦
本报记者 王宪辉
初秋时节,走进澄城县庄头镇里庄村中草药种植基地,处处都是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里庄村是澄城县中药材种植的重地,在中药材市场有“不知澄城不能不知里庄”的美誉。
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原,是北药的最佳适宜生长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美誉。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适合黄芩、远志、柴胡等中药材规模种植。过去,澄城县出产的远志一度被作为贡品,甚至诞生了专门的名号——“澄志”。这里出产的黄芩,其黄芩苷含量高达17.4%,远高于国家药典9%的标准,澄城县也因此被评定为国家级黄芩种植与加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以里庄村为圆心的中药材种植辐射到全县甚至合阳、大荔等周边县(市、区),总面积35万亩左右,澄城县本土的种植面积大约在12万亩。如今的里庄村,中药材种植面积几十亩乃至上百亩的村民大有人在,一些大户的种植面积甚至达到几千亩,侯亚利就是其中之一。
谈侯亚利的“出道”,绕不开她的丈夫。“我嫁过来的时候,我丈夫就收蝎子。那时候的蝎子还都是野生的,量比较少,但我们一晚上可以收一吨货,然后就南下广州销售。”侯亚利告诉记者。
侯亚利和丈夫真正意义上接触中药材,是在1998年。那时候,他们因为做生意赔了钱,便在西安市万寿路市场一家制药厂附近租了一个摊位开始从事收草药、卖草药的营生。
转眼到了2000年,侯亚利和丈夫已经在中药材市场摸爬滚打了几年,逐渐摸索到了一些“门道”。“那年冬天,我丈夫发现了商机,他很看好土贝母市场,说值得试种。因为土贝母在当时属于冷门货,所以还是有一定风险。”后来,他们试种了3亩土贝母,冬春两季采收了两次,先后共卖了3万元,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这算是一笔巨款了。
铁要趁热打。2001年,侯亚利和丈夫瞄准市场,种植了15亩柴胡,这在当时是比较超前的做法。2003年,国内中药材价格大涨,她家的柴胡卖了一个好价钱。此后,周边村民纷纷效仿,里庄村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快速地扩大了——从最初的零星种植到规模化种植,从承包几亩地到动辄几百亩,从个别村民到整村出动。
2018年,侯亚利和丈夫种植中药材的面积达到了3000多亩,除了澄城本土之外,还涉及蒲城、合阳、大荔等地。去年,侯亚利和儿子扛起了这3000多亩中药材种植的重担,同时还承担了收购、加工、销售、开拓市场等一系列工作。
“种药材是个苦差事,顶着星星出门,顶着星星进门。”侯亚利说,“很多人认为种药材简单省事,只要种进去,几年后采收,中间的管理也很容易。其实,中药材要想种得好,也有很深的学问。比如承包地选得好,种药材稳收的几率就大。地选不好,赔的可能性就大。”
除了选地,日常的种植管理也非常考究功夫。侯亚利最早种药材的时候,就吃过这方面的亏。那年9月初刚下地的远志种子遇到雨季,气温逐渐降低,刚出来的苗子就被冻死了。次年3月,侯亚利又种了一次,但连阴雨又让草把苗子“吃”了。有了经验的侯亚利,决定在后半年提早两个月再种一次。“其实7月的气温比较适合,但是种得早就得多拔两次草,别人怕麻烦,我不怕。”侯亚利说。
每年10月,正是黄芩等中药材成熟的季节。里庄村及其周边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几十台挖药机同时作业。“现在已经实现了全机械化收割,精度高,效率高,而且种植大户几乎都配备了振动筛这些设备。”侯亚利告诉记者,“在我们这边,哪怕是80岁的老太太,只要手脚能动,这此药材采收后分拣等工作,活不重,老人完全可以干,一天出去也能挣百十块钱。”
除了种植,侯亚利将收购作为一个发展方向,为此建立了厂房,用来存储、晾晒药材。中药材进入采收旺季的2个多月中,侯亚利每天的收购量达到100吨左右。交药材的时候,里庄村的道路水泄不通,外地来收药的人也都将收购点驻扎在这里,澄城县每年有1万多吨药材从这里集散。
“儿子今年25岁了,是一名退伍军人。目前已经成家,该到了立业的时候了。”侯亚利告诉记者,“今后我想把中药材这个事情交给儿子去做,让他子承父业。目前他正在进行高素质农民培训学习,同时也时常去外地开拓新市场。”今年6月澄城县中药材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让侯亚利看到了澄城中药材的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也坚定了她引领儿子走上这条路的决心。她相信,未来儿子将会在中药材种植、购销这条路上不断前行,代替她继续构筑中药材产业梦,并实现澄城中药材的振兴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韩乐通讯员韦李飞)近日,陕西金隅新型材料生产线项目签约仪式在澄城县举行,标志着该县与北京金隅节能保温科技有限...
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