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奔流,滋养旱塬变良田 从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变迁看区域农业发展巨变

陕西农村报 2020-12-18 07:45 大字

?长安屯村村民张西建正在修建自家地头的腰渠。?记者 王东宇摄

?冬灌开始了,孙青峰把渠道里的水引到自家麦田。?记者 王东宇摄

?安仁镇枣农正在搭建钢架大棚,为来年冬枣丰收奠定基础。(资料图片)

?雄伟壮丽的龙首坝。(资料图片)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洛水出定边,迤逦向东南。

它从榆林市定边县白于山区南麓的草梁山奔腾而下,蜿蜒曲折560公里,于澄城县交道镇状头村尽情舒展身姿后,再千回百转穿行120公里,最终在渭南市潼关县三河口与黄河、渭河融为一体,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前世

洛河,又叫北洛河,属黄河二级支流,渭河一级支流,是流经陕西境内最长的河流。地处秦东平原渭洛河阶地的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引洛灌溉成为当地摆脱农业困境的重要手段。

今生

12月9日,站在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的龙首坝纪念亭上极目眺望,倾泻而下的水流像一幅巨幕般雄浑壮阔,将洛河拦腰斩断。河岸两边,成片的麦田和设施大棚连接在一起,冬灌后的麦苗绿油油,长势喜人。棚里的冬枣树旁,忙着修剪的人们笑意融融。

昔日的秦东旱塬如今变成沃野良田,焕发勃勃生机。碧波荡漾的洛河水正在源源不断地滋养着秦东大地。

老灌区流淌“新智慧”

在洛河两岸的澄城、白水、蒲城、大荔四县,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穿境而过的洛河水虽流淌不息,沿河百姓却无计可施,依旧过着“旱死庄稼渴死人”的生活。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采纳庄熊罴建议,征发兵卒万余人,历时10余年,建成龙首渠。施工过程中独创的“井渠法”,使得龙首渠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沿着古丝绸之路,“井渠法”传向新疆和其他国家,被唤作“坎儿井”,向世界水利事业展示了“中国智慧”。

1933年,洛惠渠开建,将历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续建扩灌,渠线布设和龙首渠不谋而合。

1950年5月22日,洛惠渠正式开闸放水。

经过70年发展变迁,如今的洛惠渠正向着惠及农业、工业、生态等多维的现代化灌区迈进。

1986年进入灌区工作的高丛,见证过洛惠渠的鼎盛时代,也经历过洛惠渠的低谷时期。当时,高丛所在的洛惠渠婆合管理站中干下段各村水价不一,村民用水积极性不高。每逢放水期,总有村民偷偷将毛渠挖个口子,把水引到自家地头。久而久之,村民用不上“明白水”,大家心里有怨言。

这些问题如何破解?归根到底,还是用水机制不合理。2003年,高丛响应号召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了灌区用水制度改革。

“自己的水自己管,水价合理透明,村民用水积极性自然就高了。”高丛说,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农民用水者协会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积累了许多经验。

龙首坝、曲里渡槽、藏银楼……岁月沧桑,灌区内的诸多文化遗存见证着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的历史变迁。

灌溉便利成就产粮重地

一条河,滋养着一座城,也美丽着一座城。严冬时节,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景色别致,湖面波光粼粼,成群结队的鸟儿在空中自由飞翔。走在芦苇荡中,一不小心就惊扰了正在觅食的野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盐洼之地。从大荔县东城街道长安屯村至朝邑镇堤浒村一带,古时称为盐池洼,几十年前盐碱泛滥,一片荒芜。

洛惠渠贯通之后,灵动秀美的洛河水造就了一处风景宜人之地——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昔日的盐池洼变得水天一色,满目苍翠,成了候鸟迁徙的“驿站”。每年初冬时节,天鹅、灰鹤、红脚隼等珍稀鸟类从四面八方赶来越冬,“百鸟朝凤”的壮观画面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龙首渠的建成,使秦东平原万余顷盐碱地得以灌溉变成“亩产十石”的上等良田。而洛惠渠的修筑,使灌区成为陕西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地和享誉全国的果蔬基地。

“无水则无田。”长安屯村孙青峰对这句话深有感触,“现在浇地很方便,洛河水直接引到田间地头,1亩地半个多小时就能浇完。”12月10日,孙青峰的5亩麦田开始第一茬冬灌,扛着铁锨的他竟无事可干。

“过去浇地最怕跑水。穿着雨鞋来回跑,刚把这边堵上,那边又冲开个口子,浇个地把人跑得腿疼。”对于50岁的孙青峰来说,那是一段难忘的记忆。“土渠改为U型渠之后,不仅浇地方便,而且节约了水量,降低了水费,粮食产量也大大提高。”

长安屯村的麦田,以前丰年时亩产从未超过400公斤。经过渠道衬砌和引洪淤灌,昔日贫瘠的土壤变成肥美良田,小麦亩产提高到600公斤以上。“600公斤很普遍,今年还有800公斤的。”坐在地畔的孙青峰,笑得格外开心。

据了解,1950年以来,灌区共引洪淤灌改良盐碱地23万亩,对于改善土壤、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良好作用。

水到渠成物阜民丰

眼下,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万亩设施冬枣进入冬剪期。付兴章站在棚里一人高的枣树旁,边忙活边喃喃自语:“水浇了,肥施了,好好经管着,明年又是个丰收年!”

渠烂坡断路不平,辛苦一年没收成。“小坡村穷,滩下的万亩盐碱地常年颗粒无收,栽下的冬枣树因浇不上水成活率不高。”以前的日子让付兴章不堪回首。

把洛惠渠的水引到黄河滩地是唯一出路。在洛河水的冲洗和浇灌下,小坡村大片荒滩盐碱地得到改造,枣树在盐碱地上扎了根,村民生活迎来了转机。

冬枣树进入丰产期的第一年,付兴章收入18万元,以后每年都是十几万元。之前穷得连孩子上学都供不起的他,如今腰杆挺得直直的。“现在别说供3个大学生,8个我都供得起。”付兴章底气十足地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经过两千多年的薪火传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已发展成为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灌溉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惠及人口69万。

开灌以来,灌区产业结构实现深刻调整,设施农业遍地开花,涌现出蒲城酥梨、澄城樱桃、大荔冬枣、高石脆瓜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名优产品,增加农业产值170亿余元。

“引洛灌溉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灌区粮经比从之前的1:9变为9:1,为区域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大荔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12月8日,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陕西水利再添一张世界级“金名片”。

“这次申遗成功,对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灌区的灌溉工程遗产,传承和弘扬其独特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生态价值,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洛惠渠管理中心纪委书记权医平感慨地说。

新闻推荐

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渭南日报见习记者任晓彤王乐记者张向辉渭北高原,天气渐寒。记者走进澄城县庄头镇雷家洼社区,一排排独院平房沐浴在蓝天白云...

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