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条书记”党超龙
本报记者 冯战武
眼下,正是加工粉条的时节。11月18日,记者来到澄城县有名的粉条村庄头镇西夏村,村民有的清洗红薯,有的晾晒粉面,一片忙碌的景象。说起粉条,群众都夸赞“娃娃书记”党超龙,是他让西夏粉条火了起来,使群众增了收、贫困户脱了贫。
地处澄城县城东的西夏村,全村共438户1673人,总耕地面积5300亩,主要产业以红薯、药材、花椒、绿化苗木为主。2017年3月,党超龙被选派到西夏村担任第一书记。
贫困户要脱贫、群众要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特别是对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西夏村,发展产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驻村伊始,党超龙就把培育发展产业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外出考察学习等,集思广益想办法、议措施,最终确立了“长短产业(红薯产业和林木育苗产业)并举、基地(红薯种植基地和林木育苗基地)助推脱贫、打造西夏品牌、实现全民富裕”的产业发展思路。
可当确定好产业目标,准备号召群众大力发展红薯产业时,却迎来了大部分群众的质疑。“我们在土地刨了一辈子,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要你一个年轻娃娃来瞎指挥,大面积大规模发展红薯产业肯定不行,到时候加工出的粉条怎么卖”……质疑声、反对声一波胜过一波。这对一身干劲的党超龙来说无疑是泼了一盆冷水。但党超龙并没有气馁,而是召集群众,一点一点向他们讲解着发展红薯产业的优势。
“咱们村群众过去就有加工手工粉条的传统,村民大部分有加工粉条的特长,而且过去咱西夏手工红薯粉在县城还相当有知名度。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安全食品更受大家青睐。西夏村纯正的红薯粉和传统工艺加工这两大卖点必将符合广大消费者喜好,如果再通过精细包装,把好质量,树立品牌,作为地方土特产品上市,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向群众讲解了发展的优势后,党超龙还决定流转土地,自己带头种。在村里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支持下,流转土地35亩,引进优质薯苗,建起了优质红薯示范田。与此同时,通过入户动员讲解,还带动了有种植红薯经验的群众发展高垄红薯300亩。
外出学习参观、召开产业发展动员会、成立合作社、建设粉条加工厂……通过一项项举措,进一步增强了西夏村群众发展红薯产业的信心。2017年,西夏村全村共收获鲜红薯160万斤、生产粉条21万斤、礼盒精装粉条2000多箱,实现销售收入170余万元。西夏村的纯手工红薯粉条也逐步打响了市场的知名度,发展红薯产业成了西夏村群众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今年我种了7亩红薯,产量4万多斤,现在挖完直接送到加工厂,能出4000斤粉条,算下来收入就在4万元。”对于西夏村的群众代月玲来说感受颇多。这几年种植红薯,再由村里的加工厂制作成粉条卖出去,家里不仅脱了贫,而且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今年我们村红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10亩,预计加工粉条30万斤,光这一项就能为群众增收300万元。通过这几年发展红薯产业,我们村57户165人已经实现脱贫。”看着村里房前屋后正在晾晒的粉条,党超龙向记者说道。
通过大力发展红薯产业,进行纯手工粉条生产,让西夏村的群众在致富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而带领大家致富的“娃娃书记”,大家又亲切地把党超龙称为“粉条书记”。
新闻推荐
本报渭南讯(王怡蘅记者杨晶)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推进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10月29日...
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