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徵"文化
?澂邑漕仓瓦当
?公园以古徵命名
?街牌
?街牌
耿华阳
当你走在澄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到“徵”字,不管是古徵街及街道两旁的文化景观标识建筑体,还是古徵公园,都无处不凸显着“徵”文化。通过研究查阅,为你揭开澄城博大精深的“徵”文化。“澂”“徵”“征”“澄”的关系演变
澄城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北澂(chéng)邑”,秦置北徵县,汉置徵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始改为澄城县,沿用至今。澄城亦被称作“徵城”。
澄城的地名在历史上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字,分别是“澂”“徵”“澄”,通过史料和发现的文物来看,这三个字用在澄城的地名都是同一个字,有其汉字演变的历史痕迹在里面。
“澂”与“徵”。春秋至秦汉这段时期,澄城不叫“徵”,而是叫“澂”,所谓“徵”,当为“澂”之讹误。相传在春秋时,晋文公重耳避难处在如今的蒲城避难堡村,又名龙窝。上世纪90年代,在距避难堡村4公里远的西头村发现“澂邑漕仓”遗址,出土了“澂邑漕仓”文字瓦当,从瓦当所刻的汉字可以看出“澂”“徵”二字非常相似。之所以会有此种讹传,应该与那个年代的汉字书写有关。
汉代至魏晋朝是汉字书写的大变化时期,其中最出名的代表人物就是王羲之。在当时王羲之的墨迹已呈现大量“减省”的写法。在行草中,“氵”和“彳”的写法几乎完全一样,孙过庭的《书谱》可以证明。再有从文征明的行草里,他署名写的“徵”,看起来都是“氵”旁。“澂”很可能就是在书写过程中,把偏旁“氵”“彳”不分导致的。
“澂”与“澄”。唐代《元和郡县志图》的解释是“澄”“澂”同音。民国时期的《澄城县附志》对此说法表示不赞同,说不能证明“澄”“澂”同音,是因本地有“澄泉”而得名“澄城”。其实“澄”是三国以至魏晋才产生的新造字,其本字为“澂”,意思就是“水静而清”。西汉《淮南子·说山》曰:“人莫鉴于沬(mèi)雨,而鉴于澂水者,以其休止不荡也。”
“徵”“征”“澄”三字的渊源。唐十七年(643),丞相魏征(徵)殁,封太贤(今王庄镇)、良周、良辅(甫)(今刘家洼乡)九百户为食邑,卒后葬衣冠于太贤。加之其五世孙魏谟世居县西北良辅,至今仍有魏氏后裔,“徵、征、澄三字音域相近”,“澄县老哥”也就应运而生。
综上所述,“澂”“徵”“征”“澄”四个字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后人记载方式的变革,对澄城地名来说其实都应算是一个字。
“商汤葬于徵”的说法可靠吗?
在北宋官修四大书之一的《太平御览》中是明确记载了“商汤葬于徵”的说法,出于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卷八三引》“汤为天子十三年,年百岁而崩。葬于徵,今扶风徵陌是也”。这里指的“徵”应该不是澄城,另有所指。
商汤是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第二个朝代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灭夏后在亳地立国建都。而商汤仙逝后葬于何处,至今具体位置不详。至于“商汤葬于徵”也是众说纷纭中的一种,很多人断章取义,拉媒结对,猜测商汤死后被埋葬于澄城。《太平御览》中所述的“扶风徵陌”有两处,原因有二:
其一在宋代澄城属同州,按照古时文献的通例,《太平御览》应该记载为“同州澄城”或“同州徵陌”才对,而不是“扶风徵陌”。
其二从北魏到宋代,澄城已改成“澄城”,当时的《太平御览》就绝没有理由说“今扶风徵陌是也”。
《太平御览》所说“徵陌”应该不会出陕西的两个地方。
其一在扶风郡,现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域内。此地古称“幽”;三国时,置右扶风郡;魏时改扶风郡;隋开皇三年郡废,改岐州;隋大业及唐天宝时又改岐州为扶风郡。可参见《嘉庆·一统志·凤翔府》。
其二是扶风县,现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域内。此地古时原为湋川县,唐贞观八年置扶风县,延续到宋以后。此地为古代周部落聚居地周原的一部分。可参见《新唐书·地理志》《寰宇通志·凤翔府·扶风县》。
其实,这两个县紧邻。无论如何,澄城,是个古老的地方,但不是商汤所葬之处。
“古徵”的“徵”字读音考证不管是外地人还是澄城本地人对“徵”的发音纠结不清,“徵”这个字有人读作(chéng),还有的读作(zhēng)。
“徵”字本是个多音字:一读zhēng,现已简化为“征”;一读chéng,有一个义项为“古地名,指陕西省澄城县”;一读zhǐ,古五音之一。由于徵(征)字较为常用,所以有很多澄城乡党误把“古徵(chéng)”读成“古徵(zhēng)”。
古代汉语中“征”和“徵”本来是两个意思的字,后来新中国简化字运动中把它们统一成“征”这一种写法了。其实这多少伤害了汉字的丰富性。
“徵”是“征”字的繁体字。起初的“征兵”繁体为“徵兵”。在过去“征”和“徵”是同时存在且互不相干的两个字。“征”最早的意思是“远行”,后来引申出“讨伐”“取”的意思。而“徵”最早的意思是“召集”,后来引申出“询问”“说明”“广泛寻求”等意思,再后来也有了“取”的意思。你看看这俩字是不是互不相干呢?即便是俩字都有“取”的意思,也还是不一样的,“征”趋于“夺取”“争取”,而“徵”趋于“求取”“索取”。后来有了简化字,由于俩字发音大致相同(徵字多音),又都有“取”的意思,就把“徵”字取消了,把原来“徵”字的意思都划归到“征”字里。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共十三卷)第三卷
1077页有“徵”字的音义详解:徵第二个读音chéng,第二个义项注为,古地名,在陕西省澄城县。1984年9月,澄城县地名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的《陕西省澄城县地名志》第8页《澄城县政区历史沿革》一文开头有这样一段文字:“自秦置北徵(chéng)县始,距今已有两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元和郡县志·卷二》载:汉置徵县,北魏始建澄城县,徵、澄同声,后人误为澄。”这一段文字清楚地说明了“徵”字的读音。
以上足以证明:“古徵”的“徵”,正确的读音应该是(chéng)。
新闻推荐
为积极响应全县文明创建的决策部署,根据寺前镇党委政府和团县委的统一安排,10月23日,寺前镇团委组织部分青年志愿者再次...
澄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澄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