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澄城县冯原镇团结村第一书记刘永军

渭南日报 2019-08-27 18:50 大字

黄土地里的初心践行者

———记澄城县冯原镇团结村第一书记刘永军

本报记者 夏莲 实习记者 王怡

平凡因坚持而伟大,生活如此,工作亦是。“我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唯一的目的就是让村民都能富起来,也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这是刘永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5年7月,刚过40岁生日的刘永军告别家人,肩负着使命与期盼,来到澄城县冯原镇团结村担任第一书记。零星散坐的独居老人,玩耍的留守孩童,坑洼破旧的黄土路,乱堆乱放的生活垃圾……虽然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一幕还是让刘永军吃了一惊。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善村里的状况,让村民们早日过上好日子。”

团结村地处澄城县西北部,属黄土地半沟坡地带,严重缺水,是个典型的贫困村。过去,村民基本靠天吃饭,遇到干旱的年头,庄稼甚至绝收,生活用水也得不到保障,时常停水,非常不方便。“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解决用水难题。”刘永军通过多方考察,发现村里的管道年久失修,渗漏严重,自来水公司只能限时供水以减少损失。为了解决供需矛盾,他积极联系水务局为全村更换了水表和水管,堵住了水损,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题。同时,还积极协调为村里争取来几百万元,解决了灌溉用水,使全村4000多亩耕地变成水浇地,水有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干劲儿也足了。

早些年,因玉米价格高,村民常年种植玉米。长期单一种植,土壤肥力下降,如今不仅产量上不去,玉米价格也低了不少,这可让村民犯了愁。于是,刘永军主动联系县农技中心,邀请专家给村民传授农耕轮作知识,引导他们进行小麦倒茬种植。2017年全村倒茬小麦300余亩,粮食产量上去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村民们的科学种植意识也提高了。

为了更好地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刘永军还引导动员村民种植了苹果、花椒、黄花菜,扩大了生猪养殖规模,请来了专家进行果树栽种、畜禽养殖培训指导。2018年春天,刘永军又动员村里紧抓“三变”改革的有利时机,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流转了100亩土地,建成26个韭菜大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如今,花椒、苹果等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余亩,生猪存栏4000余头,大棚韭菜也成了村民的致富产业。

刘永军常告诫自己:“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人。”贫困户曹郭俊曾拉着刘永军诉苦:“十二指肠癌手术已经花了家里不少钱,15万元可不是小数目,都怪我把票据弄丢了,现在没法申请民政救助,这日子可咋过呀!”看着曹郭俊紧锁的眉头,刘永军的心也跟着揪起来。“你放心,这事我帮你办。”说到做到,刘永军放下手头的工作,马上到合疗办为曹郭俊补办了票据,并到民政局为其补报了大病救助。手续齐全了,救助金领到了,曹郭俊激动地拉着刘永军的手说:“刘书记,你就是我家的救星呀。”“没那么严重,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刘永军笑着说道。

只要是能改善群众生活、提高群众收入的事儿,刘永军跑得比谁都快。一些妇女有外出打工的意愿,刘永军就组织她们参加家政服务培训;村里的老人、贫困户生活困难,他就经常在节日进行慰问;村民对富民强农的政策不了解,他就联系工作单位为村部安装了一块LED屏和一套无线电广播,及时播报相关政策信息;村里的环境卫生条件差,他就联系相关部门,购买了12台垃圾清运车,两台打草机,500个垃圾桶,在全县率先开展“美丽团结、从我做起”活动;高考结束时,还对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救助和奖励……

如今的团结村,街道整洁靓丽,村民孝老爱亲,产业蒸蒸日上,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这片黄土地上,刘永军不忘初心,勇担使命,他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用汗水浇灌致富之花,为扶贫工作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新闻推荐

黄土地里的初心践行者 —记澄城县冯原镇团结村第一书记刘永军

本报记者夏莲实习记者王怡平凡因坚持而伟大,生活如此,工作亦是。“我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唯一的目的就是让村民都能富...

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