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为农民撑起“保护伞” 陕西省农业保险推广现状调查

陕西农村报 2019-08-14 05:57 大字

?中华保险澄城支公司工作人员现场勘查受灾农作物。

?袁石山在猪舍查看猪崽的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使不少地方的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农民损失严重。作为化解农业风险的保障机制,农业保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民损失,缓解农民经济上的压力,为农民撑起一把利益“保护伞”。

1 农民的“定心丸” 农产品的“安全锁”

眼下,正是核桃上市的季节,商洛市镇安县高峰镇两河村村民唐炳炎的45亩核桃喜获丰收。76岁的老唐种了几十年核桃,虽然期间磕磕绊绊,但也没出现过大问题。可谁也没想到,去年4月那场霜冻灾害,让他的核桃减产,甚至绝收。

“当时核桃树新发的嫩芽和花蕾被冻干、冻黑,看着被打落一地的核桃花,我真是束手无策。”8月5日,回忆起去年春天的那场霜冻,老唐仍心有余悸,“慌乱中,我想到了之前购买的核桃保险,随即报了案。保险理赔人员接到报案后赶到地头,对损失面积进行核定,并对损失程度进行摸底,最终确定理赔面积30亩。”得知能够赔付5670元之后,老唐稍微松了口气。

老唐告诉记者,他买的是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保险)的核桃保险。报损之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及时查勘、合理理赔,有效减少了他的灾害损失。收到赔偿金后,许多农户感动得热泪盈眶。而因各种原因没有参保的农户也表现出了懊悔和惋惜之情,纷纷表示明年一定要积极投保,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为核桃上一把“安全锁”。

据了解,在去年的那场霜冻灾害中,中华保险向镇安县受灾农户支付1092万元保险赔款,和老唐一样受益的农户达6125户。当年12月,理赔款悉数发放至参保农户。

和镇安县不同的是,渭南市澄城县去年因干旱造成农产品减产。去年5月25日,该县庄头镇西夏村村民董孝奇将自家种植的20亩玉米在中华保险澄城支公司进行投保,缴纳保费89元。9月6日报案后,经工作人员现场勘查定损,最终确认受灾面积为10亩。当年12月11日,董孝奇收到1624元理赔款。

2 农险品种不断创新 惠及更多农户

目前,陕西省农险产品有6大类40余种,涵盖了粮食种植、牲畜养殖、果业、林业、茶叶等领域;农险品种经历了从“保灾害”“保成本”“保大宗”到“保价格”“保收入”“保特色”的转变。产品不断创新,更好地满足了农户需求。

以中华保险陕西分公司为例,从2007年至今累计开发农业保险产品60余个,承保各类农作物1845万亩、畜禽300万头(只)、森林1.28亿亩;累计支付保险理赔款3.93亿元,受益农户37.48万户。

2018年9月,渭南市首个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在白水县落地实施。该项目由中华保险和国元期货与白水县盛隆果业公司签订合同,选取白水县尧禾、雷牙、城关、北塬、史官等14个乡镇的38个村232户贫困户参保,保险期限为2018年9月12日至12月11日,承保贫困户苹果种植面积2000亩,产量3000吨,保障目标价格为1.18万元/吨。项目总保费为146.91万元,并免除贫困户自缴保费。

在2018年12月19日的理赔现场会上,75.35万元理赔款通过白水县盛隆果业公司发放至232户贫困户手中。尧禾镇水苏村贫困户候东海拿到4521元理赔款后,乐得合不拢嘴:“我一分钱都没交,反而领了这么多钱,真是做梦也没想到。”

农业保险品种不断创新的同时,覆盖面也逐渐扩大。中华保险陕西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刘红均告诉记者,2018年,该公司为52.95万户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1.53亿元,业务覆盖2872.69万亩土地、152.04万头(只)牲畜,累计支付理赔款近9000万元。直保业务区域达到60个县区,农险服务能力延伸至358个乡镇的1100多个行政村,为陕西省农业产业受灾损失补偿和广大农户灾后恢复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农业保险是降损减损 不是包赔到底

受干旱天气影响,今年白水县城关镇西文化村村民雷进文的32亩小麦大幅减产。“往年一亩地能产小麦500多斤,今年平均不到200斤,有些地块甚至绝收。”8月9日,雷进文告诉记者,中国平安保险白水支公司工作人员现场查勘、上传资料,最终每亩地赔偿他68元。

和雷进文一样,汉中市洋县龙亭镇黄索溪村的生猪养殖大户袁石山也坚持买保险,而且根据养殖规模,逐年递增购买份额。今年他在中国人寿财险洋县支公司投入9000余元,为1600头生猪买了保险。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还有一部分农户保险意识不强,认为“没灾时钱白交,有灾时补钱少”。他们在潜意识中觉得,农业保险要自掏腰包,买了既看不见、又有可能享受不到的服务,“与其这样,还不如老老实实种地,靠老天爷吃饭。”

除了保险意识不强,理赔时间长、赔付标准低等问题也降低了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使农业保险难以在关键时刻发挥农业生产“稳定器”的作用。

洛川县果农张峰告诉记者,几年前开始推广农业保险的时候,果农都抢着买、争着要。但让他不能理解的是,“保险公司只计算落果,哪怕砸得剩下半拉果,没掉地上就不赔。实际上,被砸伤的苹果都没法卖了,果农对此难以接受。”部分农民觉得农业保险保单、合同免责一环套一环,一不小心就会掉到“坑里”。慢慢地,大家的投保积极性就不高了。

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刘红均坦言,农业保险起步推广很难,农户不理解、不了解、不接受,对灾后赔付期望值过高,觉得赔偿太低。“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保障的还是农作物的基本成本投入,而不是农产品的收益,赔付目的是帮助农民恢复生产,而不是弥补收回损失,这一点从保费数额就可以看得出来。再者,农业保险只是降损减损,不是包赔到底,农户应有合理风险预期。”刘红均说。

手记

如何让农业保险变得更“保险”

■赖雅芬

随着国家对农业保险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地方政府也安排大量资金来落实相关政策,农村基层组织也在努力宣传推广政策性保险。那么,农业保险能否为农民种地“兜底”?

记者采访发现,发展农业保险,将主要农作物装入“保险箱”,有助于分散农民种地风险。而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低保障、高风险、高成本”等问题,还需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破解。

对此,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副总经理罗斌认为,受各种因素限制,作为一种政策性保险要对农业生产提供普遍支持,其保障程度不会太高。如果农险保额提高,保费将随之提高,这对政府配套财力形成的压力会显著增加。

另外,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一些地区农民参保积极性总体不高,缺乏主动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也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罗斌认为,这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散户农民平均经营规模较小,农业产出效益不明显,对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二是部分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如何才能让农业保险变得更“保险”?罗斌觉得,从长远来看,要扶持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应当利用好农业保险条例,完善以中央财政和市级财政补助项目为主、区县财政补助项目为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逐步构建包含风险管理机制、市场运行机制、政府诱导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再保险机制等在内的农业保险运行机制。

同时,要从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适当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给予保费补贴,并提高补贴比例;另一方面,结合各地农业资源优势,拓宽农业特色险种保障范围,满足职业农民多元化的保险需求。

新闻推荐

澄城县多措并举全面助力脱贫攻坚 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扫码关注相关报道摆脱贫困奔小康——讲述全省27个脱贫县(区)的脱贫故事本报记者车雷雷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综合产...

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