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上担着责任心里装着群众

渭南日报 2019-08-01 11:06 大字

——记澄城县庄头镇西夏村第一书记党超龙

渭南日报记者 张伯阳 实习生 辛思雨

“这个年轻娃娃真是青辣子沾盐吃出看不出,让我们村的样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澄城县庄头镇西夏村第一书记党超龙,西夏村的群众无不交口称赞。

西夏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导致群众广种薄收,增收缓慢。加之邻近县城,大部分群众进城打零工,基本放弃了农业产业。

产业发展滞后,没有“人气”,成了西夏村最大的“病”。如何才能治好西夏村的“病”?如何使西夏村赶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这成了西夏村党总支书记,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党超龙亟待解决的难题。

2017年3月,党超龙一到西夏村就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情况。发展什么产业才能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怎么调动他们务农的积极性?他一边转一边思考。

走访中他发现,西夏村群众过去有加工手工粉条的传统,村民大部分有加工粉条的特长,而且过去西夏手工红薯粉条在县城还相当有知名度。于是他决定利用这个优势,号召群众大力发展红薯产业,不想却迎来了大部分群众的质疑。

“我们在土里刨了一辈子,还要你一个年轻娃娃来瞎指挥?大规模发展红薯产业肯定不行,到时候加工出来的粉条卖不出去咋办?”质疑声、反对声一波胜过一波。是放弃另找产业还是坚持做下去?再三权衡之后,党超龙决定,“既然群众心里没底气,我就先带头干。”

当年流转土地35亩,引进优质红薯苗,建起了优质红薯示范田。紧接着,党超龙通过入户动员、田间地头说服,带动了有种植红薯经验的群众发展高垄红薯300亩。为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红薯的信心,他组织大家赴临渭、合阳参观学习,召开产业发展动员会、免费发放地膜、争取县扶贫办特色产业发展补助、成立合作社、建设粉条加工厂等等。

贫困户杨红军就切身感受到了发展红薯产业带来的实际效益。在党超龙的带动下,从未种植过红薯的杨红军尝试种植了两亩秦薯4号高产红薯,今年红薯刚上市,光鲜红薯就卖了4000斤,产生经济效益2800元,剩余的加工粉面1000余斤,按照每斤7元计算可产生经济效益7000余元,加之享受产业扶贫每亩400元的优惠政策,获得了亩纯利润达3500元左右,初步尝到了发展红薯产业带来的甜头。在西夏村,像杨红军这样的农户不在少数,红薯带给群众的收入实实在在、看得见,群众的心也渐渐稳定了下来。

于是他趁热打铁,与村委会一班人经过多方调研,考察学习,最终确立了“长短产业并举、基地助推脱贫、打造西夏品牌、实现全民富裕”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红薯产业和林木育苗产业,集中精力办好红薯种植基地和林木育苗基地。

群众富起来了,村里的规矩制度也不能丢。“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咱们制定了村两委会规章制度,就应该照章办事,不能让这些制度成为墙上的摆设……”这是党超龙常常告诫村两委会干部的话。在他的倡导下,西夏村首先力推村务公开,打消群众疑虑,拉近干群距离,村民民主自治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同时,他极力推动村里的制度建设,村两委会一班人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四议两公开制度,如今村民来问事办事都能满意而归。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管理也得到加强,党员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干部积极为群众办事。“如今村部像个样了,群众干部见面再不用打游击了,党员干部大变样了……”群众中流传开的打油诗,证明了党超龙管理整治的成果。

群众的日子好了,村里的风气正了,基础设施也跟上了。200多平方米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崭新的文化振兴大舞台、标准化的村级卫生室、巷道绿化和亮化的全覆盖、村主要巷道的排污暗管、纵横交错的农田灌溉设施等无一不受到西夏村群众的夸赞:“好!我们西夏快赶上其他明星村了!”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党超龙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为村上的发展不断凝心聚力,鼓劲提神,就像村里人给他的评价:“驻村以来,村子的变化让我们对你这个娃娃书记刮目相看,你心中装着群众,群众陪你风雨同行。”

新闻推荐

悬赏公告促老赖主动现身

本报记者张建锋通讯员杨忠王哲6月13日,渭南市澄城县人民法院在该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发布了最新一期执行悬赏公告,获得了...

澄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澄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