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峁遗址刘家洼东周遗址入选2018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三秦都市报 2019-03-30 02:12 大字

无人机拍摄的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发掘现场(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公式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质泥抹子(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刘家洼墓地发掘现场刘家洼墓地出土的编钟石磬芦山峁遗址核心区地貌芦山峁考古队领队马明志介绍芦山峁遗址发掘情况 本报记者 赵争耀 摄刘家洼墓地出土的芮公铜鼎3月29日,为期两天的“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结束。经过20个入围项目汇报人以项目时代早晚为序进行的各20分钟终评展示和评委、学者提问,评委会经过评议和投票,产生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两项考古成功入选。至此,陕西省已有23项考古获得“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芦山峁遗址:4500年前中国最早宫城雏形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双田村芦山峁自然村北。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国”系列研究课题——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项目,被确定为该项目的核心聚落。2014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延安市文物研究所联合组队,对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确认遗址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发现的遗迹超过300处。最重要的发现是,在遗址核心区——“大山梁”的顶部钻探确认了至少4座大型夯土台基,由北向南依次为寨子峁、小营盘梁、二营盘梁、大营盘梁。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似可被视为中国的宫殿或宗庙建筑早期形态之一。

据介绍,2016年~2018年,考古工作者在大营盘梁开展发掘工作,发掘及扩方面积近8000平方米。发掘确认,大营盘梁人工台基顶部分布着三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两座小型院落构成“品”字形布局。该组建筑沿用至龙山时代末期。大营盘梁宫殿院落布局,与龙山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都邑遗址的宫城或宗庙建筑布局十分接近。“大营盘梁人工台基顶部发掘的三座院落均有夯土围墙,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晚段。”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芦山峁考古队领队马明志介绍,一号院落的布局基本清晰,为四合院式两进院落;院落大体坐北朝南,东西两侧院墙内侧规整地分布着厢房。院落中部偏北分布着三座主建筑,坐北朝南,单个建筑面积均超过200平方米。主建筑将院落分隔为前院和后庭。前院中心有一条南北向的大道,连接南门巷道和主殿,是该院落的中心大道。

“大营盘梁台基北侧边缘的人工夯土断崖之外,是一片平坦的山顶平台,这里很可能是宫殿区外围的北广场及其相关礼制性设施,勘探资料显示,这里似乎存在着贵族墓地的遗迹,亟待进一步发掘验证。”马明志说,大型房址、院墙、广场的夯土中,多次发现以猪下颌骨、玉器奠基的现象。在大型房址附近的堆积中,还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筒瓦与槽型板瓦,个体超过100件。

评委会专家点评

芦山峁遗址是继神木石峁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为认识龙山时代晋陕高原人群流动、社会变迁、中原与北方区域互动,乃至探索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核心区的多座人工台城及其构建的规整院落,似可视为中国最早宫殿或宗庙建筑的雏形,对于研究中国聚落、都邑形态演变和早期礼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筒瓦和槽型板瓦的发现,将中国使用瓦的时间提前至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大量玉器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其与周边地区普遍流行以玉为礼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精神思想层面上的价值认同。

刘家洼东周遗址:芮国后期都城

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刘家洼东周遗址位于陕西澄城县,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馆和澄城县文体广电局联合组队开展考古发掘,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形制、纹饰等分析,推断遗址时代属春秋早期。在全面系统调查与勘探的同时,重点发掘了包括周代诸侯大墓在内的两处墓地,认定该地为芮国后期的又一处都邑遗址,该遗址的发掘对推动关中东部周代考古乃至周代历史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古调查确认遗址范围约3平方公里,以自然冲沟和人工壕沟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大型遗址区域。在遗址东区中部,调查和勘探发现有一面积10余万平方米城址。城址内采集到春秋陶器残片,还有一块陶范残块。勘探有大量灰坑和板瓦等建材堆积,属重要建筑所在,应是高等级人群居住区。已确认的墓地4处共210余座墓葬。东I区墓地共发掘大、中、小型墓葬71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其中带墓道的中字形大墓2座(M1、M2),大型竖穴土坑墓1座(M3)。“中”字形大墓M1劫后残留各类随葬品总计240件(组),包括彩绘木俑、铜簋、2组10件编磬、2套残存编钟,铜铎、漆木建鼓、铁矛、大玉戈等。M2出土各类文物400件(组),主要有7件鼎、1件簋、1件盘与1件铜鍑;2套编钟编磬及钟虡(古代悬挂钟的架子两旁的柱子)、磬架,4件建鼓、1件陶埙、1件疑似木质琴瑟类乐器。西侧保存较好的钟架,上有嵌蚌饰的木雕漆绘图案,下伏圆雕兽形虡座甚为壮观。墓都出土大量车马器,不少兵器和少量玉器。“最关键的是,M2椁室建鼓铜柱套上刻铭‘芮公’作器,下压的1件铜戈上也有‘芮行人’铭文。据此判断,此墓主为春秋早中期的一代芮国国君。”刘家洼墓地考古队领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种建荣说。M2墓出土的长2米、宽1.3米的三栏木床遗存,四角有青铜角饰,将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提前到春秋早期。

编号M3的大墓其独特之处在于椁室四壁共置9个壁龛,每龛有一年轻女性殉葬,肢骨屈折,身上见朱砂。有2件铸有“芮公”的铜鼎、5镈9钮的编钟、大量的车马器,罕见木格漆绘墙围和1件漆器。推测墓主可能是M2芮公夫人。编号M27的墓葬出土两件鬲,口沿上铸有“芮太子白”等铭文,为判定墓地性质提供参证。“刘家洼墓地的发现发掘,为研究东周时期关中东部诸侯国的存灭概况,与北方其他民族的交流,政治格局变迁,人群流动和地方管理模式提供了绝佳的资料。”种建荣说。

评委会专家点评

从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所发现的居址和墓葬特点来看,可以确定这里是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芮国,这个历史上与周王室同姓的诸侯国的最后政治中心,经刘家洼遗址的考古发掘最终得以确认。这一发现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东周诸侯国发展演变的典型案例。不同文化传统、族系背景的居民共同使用同一墓地的现象,揭示了芮国后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实图景,呈现出地缘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周代社会组织、人群结构的重要材料。大墓出土的乐器组合,为我国音乐考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出土的三栏木床遗存将我国使用床榻的历史提前到春秋早期。

陕西已有23项考古获得“十大考古新发现”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每年从数百项考古发掘项目中遴选出十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项目。自1990年开始评选以来,该活动已经持续进行29届评选,丰硕的考古成果,广博深厚的文化影响力,将学界、媒体和全社会目光一次次聚焦于此,共同铸造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优秀的文化品牌。因此,每年一度的考古新发现总能吸引诸多的关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逐渐享有了“考古界奥斯卡”的美誉。

三秦都市报记者梳理发现,自1990年开始评选“十大考古新发现”以来,陕西共有23项考古获得“十大”殊荣,分别是1990年度的陕西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及其彩绘陶俑和陕西汉长安城陶俑官窑窑址,1994年度的西安隋灞桥遗址和麟游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2003年度的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扶风周原李家西周铸铜作坊遗址和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2005年度的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2008年度的高陵杨官寨遗址和岐山周公庙遗址,2009年度的富县秦直道遗址和西汉帝陵考古调查及发掘,2010年度的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和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2012年度的神木石峁遗址,2013年度的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和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2015年度的宝鸡周原遗址,2016年度的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2017年度的高陵杨官寨遗址和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2018年度的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

从“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来看,列入“十三五”规划的“考古中国”重大课题项目的突破性成果成为最大的亮点。如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等均为“考古中国”——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时期重大考古研究项目。在“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的指导思想下,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发展这三条主线,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来构筑考古中国项目的框架。此次入围项目的分布地域和时代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充分反映了这一趋势。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陕西省10年13个项目进入全国考古新发现榜单

本报讯(记者郭青)2月1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20个项目入围终评。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澄城...

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