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东关实践”

渭南日报 2018-06-08 01:07 大字

  本报记者 惠晓翠 通讯员 王秋萌

  孟夏的临渭区下邽镇东关村,景色如画。

  多年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东关村党支部不断地探索、实践,“党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扶贫思路越发清晰,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越走越宽,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扶贫产业体系,将29户贫困群众带上富民“顺风车”,也带来了奔向富裕的新希望。

  

  村级公司创新路

  树脂瓦大展宏图

  5月31日,记者走进村集体公司——渭南三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时,厂房内机器轰鸣,8名工人来回穿梭忙碌,旁边整体地摆放着五颜六色的树脂瓦。

  见到村主任张建功时,他正在厂房内一个狭小的办公室里,边挂着吊瓶,边电话联系树脂瓦的订单。“让记者同志见笑,这两天忙着厂子的事情,没休息好,血压高了……”张建功腼腆地说道。“我们张主任是‘拼命三郎\’,为了集体公司正常发展,他废寝忘食,轻伤不下火线。”第一书记卢立峰打趣道。让张建功如此忘我的背后,是全村91户300名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是公司新业务——树脂瓦的经营问题。

  4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建功了解到树脂瓦这个新鲜事物,在村上发展树脂瓦厂带动经济的思路,便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合成树脂瓦色彩持久、重量轻、自清洁,具有保温隔热、隔音、耐腐蚀等优点,造型美观立体感强,颜色极具中国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等,然而在渭南市并不多见。”提起树脂瓦,张建功滔滔不绝起来。

  2017年6月,为了带动全村贫困户奔向幸福生活,变“输血”为“造血”,以树脂瓦为主营产业,形成“党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张建功带领村干部多次赴江苏、西安等地考察。之后,村党支部形成方案,汇报至下邽镇政府后,得到大力支持。可贫困户会接受这个想法吗?为了向群众解释相关政策,村干部逐户进行答疑解惑。最终,29户贫困群众签约,成为公司股东。

  之后的3个月里,租赁厂房、购置设备、购买原料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018年4月,在生产车间的机器轰鸣声中,第一节合成树脂瓦顺利下线,经过装载机现场碾压试验,强度符合质量标准,树脂瓦厂试产成功。

  

  不用出钱当“股东”

  贫困户入股分红

  “目前,29户贫困户签订协议,村上向合作社申请了每户5万元的贴息贷款,投资210万元注册公司。年末,贫困户的保底分红将达到3000元,利润按照比例进行分红,3年便可还完本金。”张建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说话间,贫困群众张冬珍来到厂房,今年66岁的她每天都会来厂里转转。2017年11月,张冬珍郑重地在协议上签下了名字。“我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儿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因此,张主任给我说成立公司时,我第一个表示赞同。”张冬珍告诉记者。“您担心贷款还不上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张冬珍笑着说道:“我们村上有这样的好领导,再有镇上、村上担保,我非常放心,咱啥都不用干,每年有至少3000元的分红,上哪找这样的好事。”

  目前,公司运营了6个多月,来自蒲城、富平、澄城等周边县的订单纷至沓来,已销售6000平方米树脂瓦。“公司树脂瓦年产量可达60万平方米,现在,我们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销售上,最近,我们将成立销售部,专门负责销售,壮大公司的收入,使贫困群众获利。”张建功说,公司运营一方面可以解决贫困户对于管理技术不到位、市场风险大、成本过高利润薄等问题;另一方面,集体公司赚钱,村民同样受益。

  如今,在东关村里,这一产业模式对于29户贫困群众来说极为亲切,因为这是他们脱贫的“加速器”,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公司产业的发展,村集体公司这一探索与实践将在东关大地上扎根、发芽、开花……

新闻推荐

澄城整治“吃空饷”人事乱象

  本报澄城讯(记者冯战武通讯员张建伟)近日,澄城县为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利用50天时间集中开展机关...

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