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 三千年过去,这里依然雅致
沙莎
“渭南考古基地”挂牌那天,良周村像过节一样。村里在考古队驻地的院子里支了几口大锅,做起当地有名的“麦子泡”。上好的肉汤熬进一大锅大麦籽,加豆腐、凉粉、猪血……最后再放上红红的油辣子。这样的美食不仅温暖着肠胃,也温暖着在这里干了近一年的考古工作者的心。
“我刚到这里其实心挺虚的,我们要开展考古工作,就要占农民的地。村民们能不能同意是我们的头号问题。”种建荣回忆说,“我当时在村委会就直接给大家说,我们考古院要占大家‘便宜\’,因为这里出土了重要的文物。但是我想大家也知道,这遗产是我们大家的,它证明我们国家的伟大,也是我们刘家洼人的骄傲。”
“我没有想到,村民委员会居然全票通过。”种建荣到现在都非常感激刘家洼村民的理解和支持。“20亩地不是小数,他们世代在这里耕种,可是村民们连一个反对的都没有!”
更令人意外的事情很快发生了。考古队进驻没多久,离刘家洼村不远的良周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就找到种建荣,说:“你们来我们村工作吧!我们免费给你们提供地方。你们来看看,能看上就住下。”
种建荣也抱着看一看的态度跟着这位村党支部书记来到了良周村,并彻底被良周村村民的实在打动了。村民拿出村上最大最好的村小学旧址给考古队。“我们把院子、房子都收拾干净了,你们来随时都能住。”这位村党支部书记不无期待地说。
在盛情邀请下,考古队很快搬到了良周村。“我们发现这里的村民很注意文化遗产保护。他们建有自己的村史馆,更重要的是这个村史馆是建在原来的老建筑上的,可见他们的保护意识很强。”孙战伟说。
来而无往非礼也。
考古队回报给当地百姓的是他们的知识。就在澄城县这个小村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办起了考古培训班。这个培训班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徵荷园讲坛”。培训班的培训对象是渭南普通的文博工作者,但是老师却是国内顶尖的。“我们请的专家,不弱于北大考古领队培训班的专家。”孙周勇不无自豪地说。“徵荷园讲坛”他们足足办了二十一讲,从2017年的夏天一直办到冬天。
就这样,在良周村小学的黑板上,专家们写下了中国考古学界的最高智慧。村民们也会时不时来课堂上听听。“我们也不太能听懂,但就是看着这些先生们讲,我们也觉得心里欢喜。”村民们的想法很朴素。
11月30日,也是培训班结业的日子。考古队在良周村小学办了一个刘家洼考古成就展,邀请的不仅有李伯谦、王占奎这样的考古大家,也有周围的村民们。村民们井然有序地走进不大的展厅,他们站在那些久远而珍贵的器物边,没有嘈杂,却久久不肯离去。在他们敬畏又欢喜的目光中,我似乎能看到,3000年过去了,这里依然是那个“雅致的中国”。
新闻推荐
本报澄城讯(记者冯战武通讯员梁璐路雪红)昨日上午,澄城县邀请有关涉农专家学者对县、镇(街)、村涉农领导干部共计200余人,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暨“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