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仓颉庙
东戏楼
八字音墙
报厅
柏抱槐
朝圣门
中华仓颉碑林
本报记者 夏莲 马培尧 文\图
初冬的白水清冷多风,奔驰在高速公路上,透过车窗,只见一个又一个土塬向身后掠过,一派粗犷豪放景象。今天,我们的目的地就是那座黄土地上的古庙——仓颉庙。
仓颉庙位于白水县史官村北,坐北面南,占地17亩,呈南北长方形状,四周土墙环绕。整组建筑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为照壁、山门、前殿、报厅、中殿、寝殿、墓冢。主体建筑的两侧分别分布着东西戏楼、钟鼓楼、东西厢房等。2001年,仓颉墓与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疾驰,我们终于来到了仓颉庙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株苍劲挺拔的古柏树。
传说,曾有一个小偷想要半夜入庙行窃,当他爬到墙头时,这棵柏树突然发出奇怪的声音,吓退盗贼,故而得名“惊贼柏”。多少年来,这株柏树伫立在山门之外,守护着这座庙宇。
仓颉庙的山门建有两层,上为楼阁,下有三门,平时仅右侧门开启,供游客进出。“吱呀”一声,推开木门,走过门洞,来到庙中。庭院里古槐参天,清幽空旷。
抬头一望,启功先生题写的“中华文祖”匾额高悬于前殿的横梁之上,其正下方是《仓圣鸟迹书碑》。据传,碑上所刻26个文字均源自仓颉手书,代代相传,至今没有人能准确说出
它们的含义。环顾殿中,一块块石碑默默地伫立着,记载着一次次重修庙宇的景况,讲述着几千年来人们对仓颉造字功绩的感念与宣扬。
相传,在黄帝时期有一位史官仓颉,他生有四目、博闻强识,负责记录部落中的军国大事,是黄帝身边的得力助手。但是随着黄帝管辖的领地不断扩大,事务愈加繁多,以前结绳、刻木的记事方法已经不能准确地记载事件信息,难以满足记录的需求。为此,仓颉决心寻找一种方便有效的办法来准确地记录事件,可是他日思夜想,始终也没有头绪。
一日,大雪纷飞,厚厚的积雪覆盖大地,天地之间一片苍茫。仓颉与同伴踏雪打猎。突然,仓颉发现了一只野鸡,他立即搭箭射去,不想未曾射中,野鸡却飞了,藏在不远处的一只梅花鹿也受到惊扰,没命地跑开了,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爪痕和蹄印。
部落百姓平时以打猎为生,对这两种动物都十分熟悉,所以任谁一看都知道这是野鸡和梅花鹿留下的痕迹。仓颉由此受到了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可以用来记事吗?
此后,仓颉每天跋山涉水,仔细观察飞禽走兽、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天体万物,然后根据每种事物的特点画出图像,请部落中的百姓辨认。当大家能够准确认出图像所象征的事物之后,仓颉便将这些图像作为特指这一事物的符号。就这样,日积月累,仓颉造出的符号愈来愈多,人们也就习惯用这些符号来记事交流。渐渐地,随着仓颉不断地整理、改进,他所创造的符号也自成体系,这便是最初汉字的来源。
仓颉创造文字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推广,提高使用率,仓颉前往各地传授自己整理出的文字,每到一地都受到百姓的欢迎和感激。黄帝为了表彰仓颉的功绩,为他修建官邸,并在仓颉的故乡(今白水县境内)选择了一处墓地作为他身后的安息之所。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仓颉已经成为遥远的传说人物,但是他造字的功绩却被后人永远铭记。
时至今日,白水县仍有谷雨祭祀仓颉的传统。相传,仓颉造字成功之后,上天降下一场谷子雨以示嘉奖,百姓也因此获得了食物,为了纪念仓颉的功绩,便有了在谷雨祭祀仓圣的习俗。到了谷雨这一天,人们齐聚仓颉庙,依次穿过山门、前殿,按照习俗在报厅报到,大家共同向中殿的仓圣塑像行礼祭拜。同时,谷雨庙会也在这一天起会,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人们都会赛诗、赛锣鼓、唱对台戏,举办社火、书法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
绕过中殿,就到了寝殿。这是仓颉庙现存面积最大、建造年代最早的建筑,它前阔三间,后阔五间,立柱内倾,上圆下方,呈现出典型的元代建筑风貌。最为奇特的就是殿前的一根长达16米、横截面直径56厘米的檩条,据传是由一整根蒿木制成。蒿木属草类,具有当年枯、次年生的习性,几乎不可能生长成一棵大树,但是这根蒿木是如此巨大,令人称奇,更为仓颉庙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仓颉墓就在寝殿之后,墓高4.5米、周长48米,原先只有一座土冢。1939年,国民党将领朱庆澜参拜仓颉庙,顿生景仰之情,遂捐资修建了一圈六棱砖砌花墙,将仓颉墓保护了起来。墓冢东北角还有一棵柏树,相传为仓颉亲手种植,现已有17米高。
沧海桑田,世事更迭。数千年来,仓颉庙的古柏见证着中华文字的诞生与发展,守护着一代代秦东大地的儿女生生不息。
新闻推荐
本报渭南讯(全媒体记者陈小文)现如今,电商线上直播销售对于白水县果品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不仅能够积累粉丝,还提升了苹果的品牌...
白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白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