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豆腐瓢 “融合”的飘香更持久

渭南日报 2020-03-06 01:30 大字

?丰富的菜品

?配菜中的油豆腐和鸡蛋丸子

?秘制炒料———豆腐瓢的灵魂所在

?豆腐瓢中的豆腐必须选用当地的老浆豆腐

本报记者 姚二曼 刘雪妮 文/图

鲜嫩的白菜一片挨着一片,次第铺开,像绽放的白莲花瓣。著名的白水老豆腐、油豆腐、木耳粉带等充当花心和花蕊,拌上秘制辣椒料头,经时熬制,鲜红的色彩和几大菜品融合的鲜香即刻挑逗味蕾。

白水豆腐瓢,朴素简洁的称呼却难掩她的香气和美誉。

乍一看,有人说,貌似就是大烩菜。细细品,食客说,原来连豆腐这个东西都在学着融合共进,这一碗或辛辣或鲜香的民间美食怎可轻易错过?

豆腐瓢,顾名思义,豆腐唱主角,“瓢”在当地指铁锅。走进后厨,赶上大厨正在给顾客做菜,他将白菜掰开,再一片一片铺在锅底,接着将提前备好的粉条粉带、老豆腐、油豆腐、木耳、鸡蛋丸子、虎头肉(小酥肉)、猪大肠等一层一层地铺满整个锅。在炉火的催生下,肉本身的油分开始脱离,再一点点渗透到菜品中,让木耳、白菜等等并不诱人的菜品裹上了肉的香气。此时,大厨端出盛料的小盆放在了锅旁,神秘地告诉记者,让这锅菜品无论从色泽还是口感上都出神入化的秘诀,重点就是这两小盆酱料。

饭店老板于金红告诉记者,秘制的炒料从他父亲手里开始钻研,传到他们兄弟三人手里,已经有了些许变化,但处于主要地位的主料却未曾改变。一盆主要以辣椒为主,另一盆是熬制的料头,他们是豆腐瓢的灵魂所在。

论出身,白水豆腐瓢并非出身街巷的民间小吃,也曾是各大酒店招待贵宾的招牌。讲起有关豆腐瓢的远近故事,于金红早已熟稔在心。他说,40多年前,父亲在尧禾镇合作食堂做菜时,豆腐瓢还没有自己的名称,有人叫它大烩菜,有人喊它一锅炖。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是当地曾经一家有名的食堂为它取名为“豆腐瓢”,一般人家很难享受到这样的美味,尤其在物质资源匮乏的那个年代,能吃上一顿豆腐瓢也算是给平淡的日子开出了一朵花。

1984年,于金红的父亲从合作食堂离职后,另起炉灶,独自创业开食堂。此时,他希望把豆腐瓢这样稀有的美味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让更多的人体味生活不光有咸甜,他还可以综合各种菜品和香料,辣中有鲜香,有回味。于是乎,他从菜品,香料上都进行了改良。日子一天天过去,不曾想,历经30年岁月熬制,豆腐瓢再次端上桌,有人从中吃出了过往岁月的酸甜咸辣,有人却吃出了轮回的兜兜转转。

红彤彤的火焰腾腾扑哧着,四溢的香气弥漫着整个后厨,填满了整个空间。此时,大厨把提前备好的鲜绿鲜绿的青菜放上去,再轻轻将薄如纸张的卤肉覆盖在青菜上,分分钟,一锅做好的豆腐瓢端上了桌,黄、白、绿、黑、红颜色层次分明,仅看一眼,就足以让人口水直流。

听厨师们讲,眼前豆腐瓢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改变,在物质匮乏年代,豆腐瓢主菜倾向于肉类,锅上面压的肘子或者条子肉;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讲究吃得更健康、更绿色,便增加了鲜蔬,减少了油腻。但对食材的考究却未改变,于金红说,豆腐瓢的豆腐,必须选用当地的老浆豆腐,铺底的白菜必须是老白菜,这样才能做出属于白水味道的豆腐瓢。

舀一碗热乎乎的豆腐瓢,鲜甜的白菜,爽滑的粉条,豆香味十足的老豆腐、油豆腐,还有各类入口软烂浓香的鸡肉、酥肉、大肠等,让饥肠辘辘的人一下得到了全部的味觉满足,吃完菜和肉,剩下的咸香的汤汁泡上烤焦的馒头,实在是美不可言。

于金红说,每年节假日或秋季苹果丰收时,很多游客和一些外地客商慕名而来,最多一天可以卖上七八十个瓢。一小份的量就足够三四个人吃了,可以想像逛上一天或是劳动了大半天,吃上如此丰富的一锅菜,那是对自己最好的犒赏,即使走得再远,还是会怀念这个味道。

窗外寒气袭人,店内桌上一锅锅豆腐瓢热气腾腾,四座的客人或聊生活或谈生意,都是生活在不经意间溜走的美好片段,可无论何时忆起,都是那股由口到心灌满全身的浓浓暖意。

新闻推荐

白水县457名农民工乘专车外出复工

本报讯(记者陈志敬通讯员李楠)“连着好几天了,老板天天打电话询问啥时候上班。但受疫情影响,买不到大巴车票,高铁票更是一票难...

白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