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发酵”的佳酿 —富平柿子醋

渭南日报 2019-12-10 22:03 大字

?更多内容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姚二曼 刘雪妮 文/图

霜降过后,红彤彤的柿子挂满了枝头,张文全和母亲又迎来了一年中酿醋的最佳时刻。酿醋用的老瓮已经洗净晾干、封存的麦秸和黄土也早早备好,只等“主角”的光临。

一筐筐柿子陆续从柿园运来,张文全和母亲将又红又软的柿子挑选出来,洗净晾干后,压实压满整个老瓮,再用塑料纸密封。而这,仅是从柿到醋整个过程的开始。

张文全家在富平,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了享誉国内外的柿子优生区。富平尖柿,便是酿醋佳品。

12月3日,记者来到富平曹村镇的市级“缸式酿造”非遗传承人张文全的醋厂,只见装满柿子的老瓮一排排整齐地摆放着。“从娘家到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都少不了酿上一瓮柿子醋。”张文全66岁的母亲告诉记者,以前农村差不多每家每户的窑洞都有个大瓮,掀开盖子不用看,一股喷香的醋味立马窜进鼻子。“几十年了,顿顿饭都离不开柿子醋。”

据悉,早在清朝末年,富平百姓酿柿子醋的技艺已经相当成熟。直到今天,传统的“缸式酿造”(“缸”在农村俗称“老瓮”)方法还一直在民间使用和流传。柿子醋,早已融进了当地百姓生活的日常。

曹村镇是当地柿饼的主产区之一。早在七八年前,张文全就办起厂加工柿饼。随着市场越来越好,柿饼价格从四五年前的每斤十元左右,到现在二三十元。柿饼加工已经成为当地的龙头产业,很多村民发家致了富。

柿饼价涨了,柿子的“身价”自然水涨船高。

2016年,张文全厂子的柿子加工量达到了320吨。但加工过程中,也产生了大堆变软和卖相不好的柿子。眼看着一筐一筐的柿子要被倒掉,张文全心疼不已。就在他叹气可惜时,以前母亲做醋的场景,一下又闪现在脑海——变软的柿子,正是做柿子醋的佳品。

从小的耳融目染,以及对传统“缸式酿造”制作技艺的敬畏之情,让他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去钻研柿子醋的酿造。“酿造大约有9道工序,每一道工序要求极其严格,都决定着醋的品质。”张文全说,从制作老曲、灭菌、发酵、淋汁,到过滤、封缸、窖藏,每一步都考验着做醋人的耐性。

仅说第一道工序制作老曲,就要准备大麦、黑豆、豌豆、糜子等13种杂粮,按比例进行混合,添加适量水放入蒸笼蒸1小时,再将蒸熟后的杂粮进行充分搅拌。然后做成碗状放入铺有麦草的瓦罐内,用糨糊均匀涂抹瓦罐外沿,再用报纸将瓦罐口糊严实,既要封闭还要透气。最后将瓦罐放在干燥阴暗的房间进行发酵,经过一年时间,杂粮老曲才算做成。这每一道工序,都是时光磨砺的结果。

不仅如此,做醋的每一样器具,都是精挑细选。张文全装柿子醋的大缸,全部出自白水县西固镇中文化村沟底的陶瓷厂,这种大缸透气性好,还耐腐蚀,民间称为“老瓮”。过滤发酵柿子汁液的丝瓜瓤、葫芦,封缸用的黄土和麦秸,都是为了让做出来的柿子醋自然醇正、原汁原味。

传统技艺酿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出醋率低。母亲的支持和心中为了古老的酿醋技艺得以传承,都是张文全坚持的动力。更为可喜的是,这种古法酿造的柿子醋,在产业化后逐步得到市场认可,仅去年就销售了100吨。

张文全和母亲坚守传统制醋技艺的旅程继续着。他们瓮里的柿子,还将再经历冬、春、夏三个季节的更替,在日晒雨淋中,进行着淀粉糖化和发酵。

几个月后,舀出大缸中发酵的柿子汁液,倒入底部铺有麦秆的瓦瓮中,这种瓮底部钻有一个小孔,小孔中插入一个麦秆,清亮的柿子汁就流了出来。将柿子汁与老曲充分搅拌,再次装入灭菌的老瓮,用干净的黄土和麦草搅拌和泥,再将缸盖、缸沿用黄泥厚厚封闭。柿子汁与老曲在宁静中缓慢而均匀地发生着反应。

再过几个月,最令人期待的一刻就来临了:掀开瓮盖,醋香将喷涌而出,尝上一口,绵软醇厚,回味许久。这是时间“发酵”的佳酿,也是当地人恪守本心,脚踏实地,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财富。他们的性格与这绵软醇厚的柿子醋一般,自然纯朴、平和温厚。

新闻推荐

农行渭南分行 壮大集体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讯(通讯员张博刘晨)近年来,农行渭南分行勇立“三农”发展第一线,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新篇章...

白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白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