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 “村史塑形”寄乡愁 “村歌嘹亮”聚民心

三秦都市报 2019-04-18 03:06 大字

一座座村史馆的建成,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一首首村歌的编唱,唱出了村民的自信和自豪,更唱出了当地的文化积淀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渭南市白水县通过积极开展村歌传唱、村史编撰和村史馆建设等工作,引导村民唱家乡歌、思家乡亲、赞家乡好、抒家乡情,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形式和内容,更在脱贫攻坚扶贫扶志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月16日,三秦都市报记者来到有中国“苹果之乡”美誉的白水县。在这里,一座座各不相同的村史馆内,一件件老物件、一段段文字,生动地记录着每个村庄的发展和变迁,一首首动听的村歌,唱出了白水人的精神和脱贫致富的决心。

一曲村歌凝聚一方人心

“东川的那个洛水奔流不停,北沟吆那个凤凰向天欲鸣,三面那个环沟一座小山村,乡里那个乡亲谁不爱扶蒙……”在白水县的扶蒙村中,每到早晨耕种时,朗朗上口的村歌就在乡间小路中回荡。婉转悠扬的歌声,唱的都是扶蒙村里的人和事,这就是白水县在近年来坚持发展的“村歌工程”。

2016年末,白水县启动“村歌工程”,计划三年时间做到“村村有村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为主线,组织全县各行政村编写村歌、传唱村歌。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县、镇两级相继成立村歌创作工作指导委员会,邀请乡贤及文化名人,以群众生产生活为基础,突出本村特色,体现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风物等。歌词撰写完成后,及时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由专业人士开展谱曲工作,并指导、教授群众学唱传唱。

转眼间三年过去,目前,白水县全县123个行政村,基本已完成村歌创作和编曲工作,实现了村村有村歌的目标。通过一首首群众自编自演的时代赞歌,让群众在接受精神文化熏陶的同时,感受邻里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提振建设新农村的自信心和精气神,凝聚起振兴乡村、脱贫致富的十足干劲和强大力量。

一座史馆留住一方乡情

乡愁是对乡村整体生态的缅怀。从人到物,再到近水远山,云霞星空,那里有一个完整的自己。

在白水县各个村庄的村史馆中,陈列馆摆放着几十年前的锄头、犁、粮票、老照片、座钟、菜坛子等家居用品和农具,展现了白水老一辈人辛苦劳作、生产生活的场景。在另一面墙上,记者也看到了村子在近年来获得的奖牌、奖杯、锦旗和证书。一个小小80平方米的屋子里,承载着各个村子厚重的文化底蕴,记载着沧桑变迁。

近年来,白水县以村落固有的历史文化为支撑,开展了乡愁馆建设工程、镇村史馆博物馆传承工程、村史修编工程。积极推进村史挖掘整理工作,在有条件的镇、村建立史馆或乡愁馆。2018年3月2日,陕西首个县级乡愁馆——美在白水·乡愁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该馆以群众的情感体验为陈展思路,设置乡魂、乡音、乡土、乡味、乡情等展区,生动呈现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烈场景。开馆仅三天,参观群众就已超过万人,成为白水人品味乡愁,激发爱国爱家情怀的重要场所。

通过村歌村史对本土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让白水人能够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提振了贫困群众脱贫的“精气神”,通过教育引导树德、先进典型助力、村民齐心共建等方法,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杨晶

新闻推荐

七旬老人挖到文物主动上交 白水县对他给予4000元奖励

史保财获得4000元奖励和荣誉证书西汉青铜盉本报渭南讯(高智育记者杨晶)“文物不是个人的,到底都是国家的东西,该上交就一...

白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白水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