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明·西安文脉工程”艺术名家荟萃系列 艺术指导:文脉艺术工程总监 王犇 造文脉圣像 探文明之源 叶岐生、张文隆谈中国画创作《仓颉》 叶岐生 张文隆
叶岐生、张文隆作品·仓颉 248×129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张文隆作品·引力(160×150cm)
叶岐生作品·暖冬(136×68cm)
画家简介
叶岐生
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受教于叶浅予、卢沉、周思聪等名师。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带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馆顾问、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曾任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副总编辑。
作品《又见花开》等多幅中国画参加省部级以上展览并获奖。出版有《叶岐生人物速写集》等多部著作。
张文隆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中国画学会首届理事、西安中国画院画家、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造型团队负责人。
作品多次参加省级以上展览并获奖,被陕西美术博物馆、西部美术馆、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博览会、亮宝楼、《西北美术》《陕西日报》《陕西美术》《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作品集》《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作品集》《长安出发——西安青年美术家优秀作品展作品集》等多家机构和刊物收藏或收录。
“丝路文明·西安文脉”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广新局主办,西安中国画院承办的西安市“十三五”规划文化精品项目之一,目前已进入第三期创作阶段。
中国画作品《仓颉》表现的是中华文字的创造者仓颉的肖像。该选题主要依据现存文献资料,并实地考察白水县、洛南县、半坡博物馆等地,搜集了历史上有关仓颉的画像石和神话传说,初步草拟了仓颉的形象。
据文献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春秋元命苞》记载:“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生有睿德,作书,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资料显示,仓颉大致所处的年代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在画面构思中,我们主要从有关仓颉的形象描述以及传说黄帝时期“始制衣冠”的记载来推断,仓颉的服饰应为粗麻、兽皮和相应配饰。初步构想人物形象应有威严、高贵、坚韧等气质,又不失原始先民之相貌。人物相貌的把握,既有神话人物的威严,又有历史人物的真实性。
在构思和修改过程中,四易其稿,从草图绘制、项目获批到最后落墨完成,历时近半年,由最初的横幅构图变为竖幅画面;仓颉的人物形象从坐姿变为站姿;从最初人物在画面中比例较小改为几乎与真人等大,以突出人物形象的肖像画创作。画面力求突破三个难点:一是如何表现“颉有四目”;二是如何表现上古人物的服装及配饰,凸显历史感;三是人物环境即画面背景的构成。在创作过程中,历经三次审稿,与会专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王犇院长、杨光利老师、高民生老师和许振平老师等在人物的造型、画面构成、笔墨色调等方面提出了具有指导价值的建议,为《仓颉》创作的最终完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该作品最终尺寸为八尺整张。
本项目以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艺术形式进行肖像画的创作。画面构图以人物为主,力求突出人物形象。人物头部微微扬起,面有四目,作仰观天象状,背后有灵光;服装配饰主要以粗麻布、兽皮为主,左手持石铲,手持持石锥,颈部戴兽骨项链,腰间配龟甲、陶壶、玉佩,脚穿草鞋。纵览画面构成,人物立于洛水之畔,草木茂盛,其后高崖石壁刻有仓颉所造之文字,灵怪作无法遁形之状飞舞于远山之间,鸟雀惊飞、日月同辉、云气升腾,以彰显仓颉造字之功绩。
通过文脉工程创作的历练,我们感触很深、收获良多。感谢西安市委、市政府、文广新局及西安中国画院领导提供本次创作机会。在创作中,反复聆听领导和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完成仓颉的创作帮助很大。此外,重大题材创作要求画家不仅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和国画技法等基本功,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创作出更有深度的作品。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有许多题材值得画家进行探索和表现,通过对《仓颉》这一历史题材的创作实践,拓展了创作视野,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动力。
艺术感言
传统程式与当代笔墨的继承和创新
叶岐生 张文隆
传统中国画和京剧一样,具有鲜明的程式化特点。
“程式化”一词历来被学者和画家所谈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贬义。如评价某国画作品具有程式化的表现,作者通常持回避态度,但在实践中却一直沿用着程式化的语言,导致“程式化”一直处于尴尬境地。
在长期绘画实践中,中国古代画家摸索创造了一套勾、皴、擦、点、染的技法。中国画的用线总结出了如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柳叶描等“十八描”的方法,中国画的点有个字点、介字点、胡椒点等,皱法有斧劈皱、枯柴皱、荷叶皱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画程式化的体现。
如果以上世纪中叶为分界,之前的中国画属于传统范畴,之后的中国画则应纳入现当代绘画的范畴。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现代中国画先驱们从西方带来了素描造型和构成意识,两者先后与传统中国画相融合,中国画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素描造型的介入使得用中国画表现写实造型成为可能,并一度成为中国画的主流表现方法。构成意识的介入使得中国画在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效果,这种效果往往被21世纪的画家和评论家称为画面具有“当代性”而受到褒扬。事实上素描造型介入中国画被大力追捧发生在20世纪中晚期,但好景不长,仅过了半个世纪,画的像素描的中国画便成为被批评的对象。
综上,随着时代的演进,不管是上千年的传统程式,还是近百年的素描与构成因素,都将成为百年后中国画的“程式化”。所以,大可不必去争论中国画传统程式和当代笔墨的轻重,中国画的程式与笔墨都会在发展中有所继承和创新。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杨月锋文/图)4月1日,白水县教育局召开4月份机关干部工作例会,学习“两会”精神,安排部署教育系统“扫黑除恶”专项...
白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白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