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雷公村的“勤务员”
本报记者郑栋
虽然在接到驻村扶贫任务后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2016年9月初,当冯磊来到白水县城关街道大雷公村时,这里的现状还是让他捏了把汗——村里的产业单一,贫困群众的收入几乎全依靠苹果;道路年久失修,每逢雨雪天气就难以通行;水利设施陈旧,耕地常年“喊渴”……
在被组织任命为大雷公村第一书记之前,冯磊是渭南市委办老干科科长。来到村里,他先拿出工作手册仔细研读。深夜时分,躺在村委会驻地的硬板床上,脑海里回响着临行前市委办领导的嘱托,冯磊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在走访摸底中,不少群众向冯磊反映,由于工程车辆压坏了村里的道路,大家普遍遭遇了“出行难”,辛苦栽种的苹果也不方便运输和销售。于是,冯磊决定将村里的道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块“硬骨头”。常年在市委机关工作,锻炼了他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2016年年底,一份翔实可靠的大雷公村道路建设调研报告出炉了。2017年,在冯磊多次努力争取下,道路的修缮款划拨到了村里。现在,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施工,村里的主干道已经实现了硬化。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特别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来说,仅仅依靠发展苹果产业不仅有风险,还“独木难支”。怎么办?冯磊打算变“单腿蹦”为“齐步走”,发展收益稳定的产业。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渭南市委办和白水县支持下,冯磊和驻村“四支队伍”为村里的贫困群众建起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在村旁的山坡和沟岔地带栽下了花椒树,大雷公村结束了仅仅依靠发展苹果产业“单打独斗”的历史。
大雷公村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村落,相传这里就是“医陶始祖”雷祥的诞生地。至今,这里还有雷祥墓、雷祥祠和雷祥戏台等遗址和古建筑。驻村工作期间,徜徉在“雷公故里”的冯磊,萌生了“盘活”传统文化资源的念头。在渭南市委办的支持鼓励下,投资300多万元的雷公文化广场建成投用,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为村里今后发展文化产业打下了基础。
驻村两年多,冯磊和村里的贫困群众结成了“亲戚”,其中关系最亲的要数第二村民小组的五保户张进宝。“冯书记腿勤人好,给咱又修墙又修房,净干实事。”1月9日,骑着三轮车,刚从果园拾柴回来的张进宝感激地说。
在同事们的印象中,冯磊总是为村上的事来回奔波,跑个不停。“他干事认真,村里的节水灌溉、高位蓄水池、新涝池、孔雀园、农资公司都是他搞起来的。”正忙着开展“煤改电”项目公示工作的城关街道办干部侯晓晖说,“现在,大雷公村越变越美了。”
两年多来,得益于渭南市委办的包联帮扶,在冯磊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大雷公村63户201名贫困群众中,已有56户190名群众顺利“摘帽”。2018年,大雷公村免费发放花椒树苗1.5万余株,硬化生产道路2公里,免费开展花椒种植、家政服务培训700余人次,人均增收近2000元。
“我是大雷公村村民的‘勤务员’,当然应该勤快、务实。”寒冬腊月里,站在雷公文化广场的雷公像下,冯磊诚恳地说,“我还要继续努力,把组织交予的责任扛在肩上,让村里群众的日子过得更红火,更美好。”
新闻推荐
↑图为白水林皋慢城4A级旅游景区阳光讯(记者杨月锋实习记者崔宁文/图)12月18日,“奋进新时代聚焦‘次核心’建设新渭南”—...
白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