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庙里拜仓颉
传说中的仓颉龙颜四目传说中仓颉创造的28个最基本的象形文字仓颉庙山门
○马元社文/图
关中平原向北延伸,过蒲城县罕井镇进入白水县便是黄土塬,层层叠叠,沟沟壑壑。仓颉庙便在白水县史官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中的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是轩辕黄帝的史官。他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受到启发,创造了28个最基本的象形文字。仓颉因造字开启了华夏文明之门,被尊称为“文字圣人”。驱车沿着盘山路前行,远远看见一片空旷的黄土地里矗立着一个大照壁,这就是仓颉庙了。
仓颉庙坐北面南,北临黄龙山、南望洛河水,占地17亩,呈南北长方形状,高墙厚垣环绕四周,建筑布局完整,庙内建筑庄重古朴,整组建筑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别为照壁、山门、前殿、报厅、中殿、寝殿、墓冢。在主体建筑的两侧又分布着东西两个戏楼、钟鼓楼和东西厢房等。
照壁在仓颉庙前大门口平台之上,高五六米,上面是龙脊灰瓦飞檐,四个小垂柱之间是祥云雕刻连接,中部有一小神龛,下部有一道圆形小门洞,两边刻着牡丹、莲花灯图案,与传统照壁风格截然不同。照壁旁边是距今3900年的护庙柏,枝繁叶茂,虬枝盘错,被称为护庙柏。
庙门在柏树的侧面,是庙内唯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明三门中间大门为神门,只有谷雨庙会或贵客来时才打开;东边小门是人门,平时敞开,供人进出;西边小门为鬼门,一直紧锁,听说此门只在庙会时才打开。如今围绕仓颉庙建成了文化景区,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但古庙古建还是人们参观的重点。
买票入庙,有一匾写着“朝圣门”,对联“万世文字之祖,千古士儒之师”,“朝圣”二字让人肃然起敬。两座戏楼紧贴山门而建,据说这两个戏楼是中国仅存的实物场景——并列式对台戏实物。传说因仓颉长着四眉四目,戏楼采用东西并列式,是让仓圣两只眼睛看东戏楼,另两只眼睛看西戏楼。戏台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台基式建筑,硬山顶,琉璃筒瓦覆盖。四根檐柱将台面分作三间,四根中柱将进深分作两间。前檐柱上托大额枋、栏额枋和挑檐枋。枋上施有一踩单昂斗拱,枋下虎头雀替对出。台面通宽8.9米,深8.6米,台基高出地面1.54米。前台两侧建有八字音墙,可增强音响共鸣效果。每年谷雨时节,白水民间都要祭拜仓圣,搭台唱戏。彼时,周边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会聚集在东西戏楼中间,看两个戏楼上两个剧团的对台戏,但赏钱却只给表演最精彩的剧团。
与戏楼正对着的是前殿,殿檐下有一块黑色匾额,由近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于1933年题字:文化之祖。这一匾额与桥山黄帝陵的“人文初祖”遥相辉映,相互媲美。
前殿向北是报厅,报厅创修于明代,民国、清朝、近代均有翻修。每逢庙会时,凡祭拜仓颉的人,都在此报到。
报厅向北是中殿,中殿是寝殿,又称后殿。从后殿出去,就是高4米周长48米的仓颉墓。墓冢早在东汉延熹五年(162年)就已有之,周围有三米高的砖花墙。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民党将军朱庆澜拜祭过仓颉后,非常崇敬这位文字圣人,便出钱请人代为修建了这一圈六棱砖砌花墙。墓冢开有东西两门,东门上有联为“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横批为“通德”。西门也有一联:“雨栗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横批是“类情”。
仓颉庙内,大殿旁、院墙下、行道边,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古柏。而这些古柏,古已有之,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据了解,庙院内共计有古柏46株,古槐10余株,虬枝盘旋、各具情态,也各得其名。每个树边都有一块牌子,写着树名,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兽龙戏牡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柏抱槐等。其中“奎星点元”为汉前古柏,高达17米,树围7.25米。庙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长柏壁,抱槐生长,名“柏抱槐”,堪称庙内一景。庙院内古柏整体树龄年代久远,树形奇异,据说与陕西黄帝陵、曲阜孔庙古柏群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而平均树龄居三大古柏群之首。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李保锋文/图通讯员张战斌)为筛选出适宜白水县种植的玉米品种,加快白水县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步伐,客观、科学、公正...
白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白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