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新办法硬化措施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取得新突破

陕西日报 2017-12-11 06:11 大字

陕西省农业厅领导在白水县和家卓村调研农村集体经济。

省农业厅联县驻村干部入户调查。

澄城县技术帮扶“110”“小红帽”入户指导。

陕西茶叶品牌推介会现场。

省农业厅联县驻村干部进牛棚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省农业厅联县驻村干部走崎岖山路访问贫困户。

201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农业厅和市县党委、政府协同发力,以产业扶贫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按照“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信念,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因地制宜布产业、精准施策兴产业、三产融合强产业,在“三变”改革、品牌打造、技术帮扶、抓点示范等关键环节上用硬措施、下真功夫、建新机制,取得了重点突破。

狠抓“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扶贫新动能

全省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集中分布在贫困地区,基本处于“沉睡”和“僵化”状态,“三变”改革是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是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全省农业系统将“三变”改革与陕西实际相结合,支持引导贫困村依据村情,分类推进,对集体经营性资产较多的村,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量化股权到人、固定管理到户,实现集体成员共享集体收益;对资源性资产较多的村,以集体资源性资产和财政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为主,推进“三变”改革;对集体经营性、资源性资产较少的村,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组织管理作用,统筹利用财政注入的涉农资金,推动分散资源集中经营。重点围绕“确权、赋权、活权”,狠抓清产核资、确权登记、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建立组织和强化监管六大任务,突出贫困户优先原则,引导贫困村依托财政扶贫资金,设置“贫困户优先股”。

2017年,省农业厅以56个贫困县为重点,启动“百村示范、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程,下派50多名辅导员,指导贫困县推进“三变”改革,安排3750万元财政资金,集中培育100个村集体经济示范村。目前,全省已有2682个行政村进行改革,2025个行政村完成清产核资,2000个行政村完成确权登记和成员界定,425个村完成股权量化,791个村组建集体经济组织,149个村完成“三变”改革。探索形成了“多种形式、多重路径、多元参与”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总结形成了以农户为基础、集体为载体、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依托生态资源、传统文化和特色产业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依托光热、水电、矿产等资源优势参与资产收益分红的“资源开发模式”以及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新建或盘活经营性资产的“物业经营模式”,引导贫困村一村一策发展集体经济。2018年计划在全省再选1000个村开展试点,2019年力争完成10000个村“三变”改革,到2020年基本实现应改可改行政村全覆盖。

创品牌促营销实现产业发展稳增收

针对“产得出来、卖不出去”“菜贱伤农”的现象,省农业厅结合全省产业扶贫工作需求,开展了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和十大陕牌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政府推动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社会参与作用,营造了有利于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品牌经营、品牌收益的社会环境,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省农业厅安排财政资金2100万元,联合2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以苹果、猕猴桃、羊乳、茶叶、冬枣、花椒、富硒农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及产品为重点,坚持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介相结合,在高速公路、机场、高铁等公共场所开展多层次、立体化宣传活动。狠抓农产品营销,由省政府领导亲自带队赴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举办农产品推介活动,举办苹果、猕猴桃等大型博览会10余场次;组织农产品经营企业参加洛川苹果国际博览会、眉县猕猴桃世界大会、陕西名优特色地产品深圳展销会以及杨凌农高会等展销活动20多场次,累计签订销售订单超100多亿元。

汉中仙毫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大荔冬枣入选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齐峰奇异果、秦宝牛肉等11个产品荣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创建了汉中仙毫、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等15个国家级优秀品牌和80多个省级果品优秀品牌,有效促进了“陕西产品”向“陕西品牌”的转变,使贫困地区农产品既能卖得出去又能卖上好价钱。

组建技术帮扶“110”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

技术帮扶是产业扶贫的长效措施,而大多数贫困群众知识水平低,对技术的接受能力差,使技术帮扶成为当前产业扶贫的最大短板。全省39.6万产业脱贫户,大多由于缺乏一技之长,难以实现产业稳定增收。为了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增强“造血”功能,巩固“输血”成果,省农业厅着眼于技术服务实效,将技术服务重心由技术培训向技术帮扶转变,实现技术培训与技术帮扶相结合;由洋专家向土专家与洋专家相结合转变,实现农民培训教育本土化;由课堂培训向现场实训转变,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在全省组建了产业技术帮扶“110”平台,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彻底改变了传统技术推广方式,形成了服务有平台、帮扶有人员、管理有制度、培训有模式的技术帮扶新格局。

目前,全省农业系统筹建省、市、县三级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114个,搭建技术服务工作平台518个,明确指挥体系运行流程,健全技术服务工作机制,组建技术服务专家团队955个。12099名技术专家、5238名农村能人,不分昼夜、不畏艰难,深入田间、下到一线,及时、精准、高效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疑难杂症”,真正实现了“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汉中市南郑区五里店村贫困户李荣宝讲述一个电话带来的感动:“真没想到,一个电话就联系到了阳春镇兽医站的陈正华技术员,他在电话里不但详细给我讲了操作方法,连后边咋个经管都给我讲得明明白白,还给我留了电话号码,叫我有啥子不会的随时和他联系。”

两个多月来,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总结提炼了澄城“技术服务双线运行”、旬邑“双向管理服务”等一批技术服务新模式。据统计,全省各级技术帮扶体系先后开展技术服务4万余场次,接听技术求助电话9.4万次,提供技术援助42.2万次,群众满意率95%以上,真正为产业持续发展、群众稳定脱贫撑起了“保护伞”。

百名干部包市联县驻村探寻产业扶贫新路子

5月2日,省农业厅启动了百名干部包市联县驻村行动,10位厅级领导靠前指挥,包抓地市,用50%以上的精力抓扶贫,百名优秀干部分组下沉一线,围绕“蹲点示范在村、帮扶指导到户、督导县区工作”三大任务,走村串户、与民交心、深入调研,摸实情、找病根、开药方,200多天一线奋战,10万里翻山越岭,带回4万条信息、500条意见、200条经验做法……下茬立势探寻产业脱贫根本路径,因村因人精准施策。

7个多月,驻村干部的足迹遍布56个县241个镇271个村,指导贫困地区形成了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充实了产业扶贫项目库;为每个包联村筹措资金至少30万元,累计引入资金3000多万元,落地项目80多个,培育典型,总结模式,带动面上工作;紧握考核“指挥棒”,开展“资金拨付、产业覆盖、技术帮扶”等工作性考核、产业扶贫对象满意度抽查等,进猪圈、入果园,了解产业精准到户情况,为当地产业发展和***献计献策;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深化“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技能实训,先后邀请农业科技专家200多人次驻村入户解决技术难题,组织包联村800余名贫困群众外出交流学习,总结提炼“十佳职业农民”成功经验,引导7000余名职业农民通过农资服务、技术培训、帮扶创业等方式,主动带领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包市联县驻村产业扶贫是集中抽调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探索路子,抓点示范,推动面上工作的有益探索。形成淳化开发甜玉米产业、周至构建田园综合体、商南产品贮藏带动产业发展等包联典型,总结提炼财政投资“折股量化”等20个模式,对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探索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贫困户自我脱贫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年来,产业扶贫改革创新、真抓实干、探索路子,实现了贫困人口技术水平全面提升,退出户产业项目全面覆盖、退出村集体经济全面达标,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任务。但面对全省39.6万户、124.5万人产业脱贫对象,面对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利润薄的产业发展特点,面对贫困地区缺设施、缺技术、缺基础的产业发展条件,全省上下仍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继续采取新措施、探索新模式、开辟新路径,紧盯目标不放松,凝心聚力抓落实,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再出新经验、再创新佳绩,为全省脱贫攻坚再作新贡献。

新闻推荐

白水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惠民利民

本报白水讯(记者陈志敬通讯员石婷)近日,记者从白水县政府了解到,为切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院难、报销难”的问题,经过实践和摸索,白水县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工程再升级,进一步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

白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白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