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物” 如何“不可”

芜湖日报 2022-01-21 02:18 大字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明代文学家王嗣奭(1566-1648)一生精研杜甫的诗歌,他在读到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时说:“合观十首,分明一篇游记,有首有尾,中间或赋景,或写情,经纬错综,曲折变化,用正出奇,不可方物。”

什么叫“不可方物”,就是“无法形容、无可比拟”的意思。

再看网上的文字,用得最多的是“美艳不可方物”,也就是说,一旦看到山川、人物、故事,惊讶到无法用语言形容,就干脆来一句不言之言——不可方物。

这个词,也有出处,据说,最近的,都来自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书中写赵敏“明艳不可方物”,读者看到了,就理所当然觉得这个词有新意。

殊不知,这个词早在两千多年前《国语·楚语下》就有:“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意思是,人神杂处,人神莫辨。

王嗣奭说杜甫的诗歌错综变化,使用“不可方物”一词,大体与《国语·楚语下》的用法是一致的。《清史·文苑传》中有对袁枚的评价,说他“所为诗文,天才横逸,不可方物”,也还是就错综变化来说。

中国人讲究“思圆行方”,也就是说,思想上要解放,行动上要扎实。做到“方”,就能够在世界上立得住。

不能够把一种景象说得有鼻子有眼睛,那就是——不可方物。人类之所以要有文学艺术,就是试图“方物”,对看见的、感受到的,总想努力把握住。而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千世界,变化莫测,如何用有形的东西把握无定型的东西呢?于是,又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错综变化,要与对象形成映射和对称。但即便如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山川、人物和盛况,人们还是常常自叹弗如,万不得已,只觉得“不可方物”。

这是人类的一种智慧。生态学家汤姆·戴尔与弗农·卡特合著的《表土与人类文明》一书,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开场白:“文明的人类几乎总是能够暂时成为他的环境的主人。他的主要苦恼来自误认为他的暂时统治是永久的。他把自己看作世界的主人而没有充分了解自然的规律。事实上,人类不管是文明的还是野蛮的,都是自然的孩子而不是自然的主人。如果他要维持对环境的统治,他必须使自己的行动符合某些自然规律。当他试图违背自然规律时,他总是破坏维持他生存的自然环境,而当他的环境迅速恶化时,他的文明也就衰落了。”

一句话,在自然造化面前,我们要经常承认自己不可方物。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有一些字、词、句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最初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甚至是相左的,就像“衣冠禽兽”。还有一些词语,则长期被世人误解误用,很有必要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貌。基于此,本版特开设“字斟句酌”栏目,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来稿请注明“字斟句酌”栏目,投稿信箱:whrbzfkb@163.com。

朱卫国

新闻推荐

《完美伴侣》 呈现现代真实婚姻状态

近日,由林玉芬、梁胜权执导,高圆圆、张鲁一、王耀庆、王真儿主演的都市情感剧《完美伴侣》在湖南卫视开播。该剧以都市男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