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小孩逻辑

达州晚报 2020-07-13 09:39 大字

古时候,宫廷皇室、望族豪门的顶级娱乐方式,是一个女人领着一群女人,在音乐伴奏中翩翩起舞,实在乏味。好在我们生活在现代,有电影电视这种光影的手段,描绘古今中外、王侯将相、贩夫走卒、神佛鬼怪、远古未来,甚至飞禽走兽,或写实或奇幻的故事。终有一款适合芸芸众生的你,打发人生漫长时光。

一直喜欢悬疑侦探类影视片。朋友推荐电视剧《隐秘的角落》(改编自《坏小孩》),豆瓣评分高达8.9,且短小只有12集。不像有些连续剧动则几十集,虎头蛇尾,敲锣打鼓招徕来看客,本事却不大,看到后面成了鸡肋,快进+跳集,只为知晓角色的结局。

朋友推荐时,为了激起我的兴趣,剧透说死了十人,差不多一集一个。对于悬疑侦探作品,如果没有几次谋杀,就像鱼钩上没有饵,不会有观众上钩。但是短短12集,有如此多的生命为代价,即便是虚幻的故事,也显得残忍,让人觉出为了收视率,有点不择手段。当然,如果有枪战场面,一梭子倒下一片,就另当别论。

咱家仨对文学作品,感兴趣的内容大相径庭,简直就是“鸡不可同鸭说”。这次居然先后看完这部剧,可见在电影缺位的这段时间里,电视剧充当了多么重要的角色。共同的感觉:阴性子的人太可怕!包藏祸心,居然人畜无害的模样,可以正常工作生活。那段时间,我对内向的人特别客气,很怕惹他们不满,平静面孔下惊涛骇浪,冷不丁被伤害真不划算。

一部电视剧,看过之后不喜欢,就该丢在脑后,浪费时间去做一件事,再浪费时间去后悔做这件事,成了浪费×2。但却花N倍的时间写这件事,实在是因为有些观点不表达,就如鲠在喉。人到中年,总有些持着年龄增长,喜欢对他人品头论足。

剧情并不复杂:失去父母的小女孩,为了救治患病的弟弟,从福利院偷跑出来。在两个小男孩的帮助下,无意中拍摄到一个男人的谋杀过程,于是要挟勒索男人,换取弟弟治病钱,导致男人继续杀人。剧情的起因,和“海因兹偷药”动机相似。

海因兹偷药是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著名两难故事:海因兹的妻子病危,而他却无钱支付高额的药费。在药商既不肯降价,又不答应延期付款的情况下,为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在这个故事中,其两难选择在于应该遵守法律还是维护个人权利。

但是心理学家想象力不够丰富,没有设想出后面的一系列可能:海因兹偷药时被药商发现并阻止,于是他杀死药商;杀人过程正好被人看见,他又杀死目击者;然而又留下痕迹被人发现,导致连环杀人……

这部戏就这样,犹如打翻的多米诺骨牌,哗啦啦倒下一片。剧情实在虐心,虽然明知“本故事纯属虚构”,依然为剧中每个无辜死去的生命叹息愤怒。那么多条生命,偿命的只有杀人犯一个,而推波助澜的三个孩子,都被原谅且有好的结果:女孩的弟弟得到救治,成绩优秀的继续读书,另一个男孩想当警察。人生如戏,如果戏里看不到一点现实,没有一点波澜起伏的情绪,戏就是白演了。

俗话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老百姓相信因果报应,才能有所畏惧,行向善之举。这个道德观,是法律之外,一个非常强大的约束犯罪的武器。有些人就是害怕举头三尺的神明,才能悬崖勒马、及时收手。金庸老先生写:“若还作恶无报应,天下凶徒人吃人”,这部剧就是少了报应,作恶泛滥下去,到剧终,报应依然不爽。

整部戏,编剧的认知停留在“前习俗性道德”水平,他们的判断是以个人利益为前提,女孩弟弟的性命,高于一切规则。他们对犯罪的包容无底线,三个小孩对警方知情不报、敲诈勒索、过失杀人,却全都安排了须发无损的结局,这是一种坏小孩逻辑。

这种逻辑,被浙大学生部翻版演绎。犯强奸罪的学生,因“系初犯,强烈悔罪,毕业生”等理由,就被无原则地体谅,仅予留校察看的处罚。

当然整部剧也不是没有亮点,比如剧中对出轨者的报应,很是大快人心。妻子出轨,连带父母被害;丈夫背叛,不但全家遇害,还捎上后妻的兄弟。编剧对负心人的惩罚,不分男女,都是彻底毁灭。给那些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人,起到了强大的警示作用:没事别叨叨离婚。君不见,杭州再婚家庭,许某杀妻分尸,怎知不是受剧情蛊惑。

剧终,看到成绩优秀的学生,穿着校服回到操场,站在学生当中,犹如看到《沉默的羔羊》结局,汉尼拨博士戴上墨镜,无声地汇入人流,危机四伏下让人不寒而栗。这世道,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长大后的中学生,道德水平会提升吗?

现实人生,活在当下,时空有限,难免局部范围坏人得逞。文学作品跨越时空,当有鲜明观点,即强化世人善恶有报的信心。

新闻推荐

让“抗日神剧”彻底“凉凉”

广电总局近日下发通知,要求播出机构不得播放违背常识常理、随意戏说解读历史、过度娱乐化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手撕鬼子、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