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年度原创新戏本周收官,大量起用年轻演员,导演接受专访谈创作难度 冯远征导《杜甫》,最难是找“陌生感”

新京报 2019-08-20 00:33 大字

北京人艺供图 李春光 摄

北京人艺2019年首部大剧场原创新戏《杜甫》首轮将演出至8月25日,该戏由冯远征首次独立执导兼主演,杨明鑫、于震、孙骁潇、鲍大志等人出演,这是继北京人艺经典剧目《李白》上演了28年之后,又一部聚焦唐代诗人的历史剧,而这部作品也同样出自著名编剧郭启宏之手,他的《天之骄子》《李白》与《知己》曾组成北京人艺舞台上久演不衰的“文人三部曲”。

《杜甫》此次在选角上大量起用了新人,作为演员队长冯远征希望以演带教,给优秀的年轻人以机会和压力,以期能迅速成长,首演至今收获口碑的同时也有些许争议,新京报记者专访冯远征,从导演角度解读《杜甫》。

最熟悉的人里寻找“陌生感”

与李白一样,杜甫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比起他的诗作,诗人的人生境遇却并不为人所熟知。话剧《杜甫》选取了诗人从“安史之乱”后直至去世这段坎坷的人生轨迹,既从现实角度又兼具浪漫色彩地再现了他的人生境遇与人物性格。据冯远征透露,从2015年郭启宏第一次将剧本交到剧院,中间经历十度易稿,为创作这部作品,郭启宏更是翻阅了187本关于杜甫的书籍和诗集。

冯远征觉得创作《杜甫》的难度在于,“大家对杜甫太熟悉,最大的压力在于如何在舞台上展现一个观众既熟悉,又有些许陌生感的杜甫,因为产生陌生感才能吸引人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如何把一些新鲜的东西带给观众,这是我在创作当中面临的一个最大的课题。”

相比于之前的作品《司马迁》,从杜甫个人的经历来看,冯远征觉得,他没有司马迁大开大合的人生经历,终其一生杜甫追求的是如何做好一件事,做好一个官,可他终生都没有实现。“《杜甫》这部作品里,我并没有着重去展现他身处的那段历史环境,而是在力求展现一个人物命运,是在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展现他曲折的经历,因此观众看整部作品时会觉得,其实并没有特别强的戏剧冲突,需要静静地去品味。”

结尾让他与李白、高适等“再相会”

冯远征说起初原剧本写到第六幕“杜甫的死”就结束了,郭启宏专门借用了清朝的一首诗为杜甫的一生做了评判,这让冯远征感到多少有些违和感。为解决这一难题,给作品添加一些新鲜感,在讨论剧本时,冯远征建议郭启宏能否为第六幕重新再创作,试着为杜甫专门写几段评判他一生的台词:“只写到杜甫的死,其实这部戏并没有结束,试想此时杜甫站起来,看着躺在地上饿死的自己,他想说些什么?这个想法让郭启宏觉得非常有意思。”

为了在创作技术上展现这些“评判”,冯远征在第六幕中大胆地运用了“梦中梦”的表现形式:“第五幕的高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已经到了戏剧的最高点,但依然想在第六幕时,为观众留下几分余韵。”杜甫在三个不同的梦境里与李白、高适,苏涣、严武相会,通过梦把杜甫与四人一生中的纠葛进行面对面的评判,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剧中人在精神上实现无限自由的畅快交流,更直接地将他们与杜甫间一生的恩怨情愁、是非曲直在舞台上用辩论的形式得以体现。

为了让《杜甫》这部作品达到最佳的舞美效果,冯远征透露,北京人艺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用大规模投影设备,共有五台投影仪投入其中,除了第五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运用了一些动画手段,投影的使用几乎贯穿全剧,这让冯远征非常感谢剧院对于他在创作方面的支持。

做好了观众不接受年轻演员的准备

与北京人艺以往的话剧作品相比,此次《杜甫》起用了大量新人,有的甚至是刚进入剧院不久的年轻演员,这也让冯远征在创作过程中肩负着把新作品创作好同时还要培养新人的双重压力。冯远征表示,他要求年轻演员在《杜甫》这部作品的表演上首先不能有传统古装剧式的表演,尽管剧本中有大量的古文,诗歌,人物对话也是“半文半白”形式。在排练开始之前,冯远征先带领着这些年轻演员读了12天的剧本,让演员真正能明白剧中人物每一句话说的意思。冯远征认为“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半文半白的台词固然会给他们造成些许困难,但最主要还是表现人物特点时,与台词相对应表现出的语言动作。其实在表演上,这一次可能有观众会接受,也有观众不一定接受,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最主要还是先创造出自己的整个风格来。”

在排演《杜甫》之前,很多人对冯远征说过,“你第一次排这么大的戏,就冒了这么大险起用大量年轻演员,你应该找一群更加成熟的演员来带。”对于这些善意的提醒冯远征则认为,“他们说得没错,如果这样的话,这个戏可能会受到关注更多,我既然选择要冒险,就冒得大一点,我不怕失败,况且我觉得《杜甫》这么好的剧本基础不可能失败。”每当谈及青年演员时,冯远征会立即从导演跳转到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的身份中,在他看来,目前的北京人艺已到了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北京人艺必须要接受割肉式的阵痛。但是一个从观众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我们这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文人戏剧”质疑多是正常

从《司马迁》到《杜甫》,冯远征直言做“文人戏剧”其实比普通的戏剧更难,因为了解历史人物的人很多,因此挑剔就会多,当年《司马迁》也有人提出过质疑,其实很正常。在冯远征看来,目前“文人戏剧”少的原因是没有人来写,而且这类戏剧对于剧作家的要求也非常高:“当年《李白》上演之后,有人对郭启宏说,你应该写杜甫,但他并没有动笔,因为年轻时他有一种洒脱,正符合创作李白的心境。”冯远征觉得,随着郭启宏年龄的增大,生活的阅历开始让他慢慢认为杜甫是深沉的,甚至郭启宏在创作低谷、遭遇到挫折时,是杜甫的精神感动了他,才有了今天的作品。

冯远征还认为“文人戏剧”之所以难,是因为这种作品不同于照抄历史,创作者必须有充分的思考,但当下又有谁愿意为一个剧本花费上20年的时间修修改改,完成以后也挣不了多少钱。浮躁的社会造成很多剧作家不想去更加深入地创作一部作品,即便如此,冯远征还是坚信未来肯定会有更好的剧作家诞生。“因为现在我们开始慢慢地沉淀自己,对物质的需求慢慢回归于平淡的心态。当我们没有那么多物欲,可能会诞生大的事件。当然现在也还好,还有像郭启宏这样的一群创作剧本的大师们在努力,但是还是少。”冯远征说。

采写/新京报记者刘臻

新闻推荐

难得小欢喜

三个高中生家庭,一样各有各的麻烦事儿,在陪着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们也在成长。每个家庭都要解决不同的问题,而每个青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