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题材真的“现实”吗

济南时报 2019-08-16 15:54 大字

□新时报记者 江丹

即使不打出“现实主义题材”的旗号,电视剧《小欢喜》也是好看的,起码是热闹的。原著好,导演好,编剧好,演员好,电视剧自然也好,但作为主创,可能对“好”的要求与观众不一样,他们试图说服观众,喜欢它,是因为从中找到了现实的共鸣,比如那些高考家庭的焦虑、高三学生的压力、中年人的职场危机……他们不满足于观众的欢笑,还想要观众的思考。

让观众思考什么呢?最有可能产生共鸣的高三学生和家长是没有时间追电视剧的,有时间看电视剧的观众每天追剧,也并不是为了从剧中得到一点现实的影子然后引发思考。现实的残酷不需要从电视剧中寻找,而是真切地发生在日常生活里。更何况,这部剧确实有些“不现实”。剧中的3个高考家庭,相较于一些普通家庭已经高了一个门槛,比如他们有学区房、有重点中学。剧中家长的焦虑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意味,难怪关于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剧中台词,被各大娱乐公号截出来,成为论点的佐证。

比如剧中海清饰演的妈妈忧愁成绩不好的儿子的未来:“他将来考不取大学,社会接纳他吗?他没学历,没文凭,哪个单位接纳他呀?他没有工作,他没本事挣钱养家,哪个女朋友要他?”简言之,考不上大学,便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可事实是,高考录取率是有限的,注定有人考不上大学,这些人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成家、立业吗?所以说,剧中高考家庭的焦虑,实际上是部分家长的焦虑。他们通过高考在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理所当然便以为下一代也要走一样的路,而且是唯一的路。

剧中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也无非是个人理想与家长期待产生了冲突,这是一种固化的印象,一种被放大的矛盾。很多时候,社会舆论鼓励家长尊重孩子的内心选择,但孩子的辨别能力往往被高估了,他们并不清楚理想实现的正确方法论。电视剧里,有的孩子有艺术梦,却为此抗拒学习,其实在当前的社会环境里,他们拿到一个漂亮的高考成绩才是实现这些梦想的捷径。

热热闹闹的轻喜剧就热热闹闹地讲故事,以现实主义题材的名义披上沉重的外衣毫无意义。喜欢《小欢喜》,就是因为它热闹,别无其他。

新闻推荐

愿你无忧无虑地长大 读《白夜行》有感□阿于阿英

《白夜行》[日]东野圭吾著,南海出版公司2017年8月出版2017年12月24日,我散步走进西昌建昌路一家书店,买了东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