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藜我和祖国情深似海(下)

成都日报 2019-04-08 02:49 大字

若舟

《鼓浪屿之波》 经典永流传

《鼓浪屿之波》是由张藜填词而成为广为传唱的歌曲之一,这是一首歌,更是一个动人的连接海峡两岸同胞感情的音乐故事: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故乡。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

优美的旋律像海浪一样激荡着张藜的心弦,他此刻成了离开基隆港很久的游子,一下子爬上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一下子登上日光岩,穿过那云海来眺望基隆港,思乡之情真切动人。

“母亲生我在台湾岛,基隆港把我滋养,我紧紧依偎着老水手,听他讲海龙王。那迷人的故事吸引我,他娓娓的话语刻心上,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

深情的音乐像海风一样让张藜陶醉其间,他真正成了离开基隆港很久的游子,如梦如幻之时,回想起自己天真的童年,生在台湾岛,长在基隆港,小时候总爱纠缠着老水手给自己讲海龙王的故事,乡愁之苦直指人心。

“鼓浪屿海波在日夜唱,唱不尽骨肉情长,舀不干海峡的思乡水,思乡水鼓动波浪。思乡,思乡啊思乡,鼓浪,鼓浪啊鼓浪,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

鼓浪屿海波就像深情的音乐一样,伴随着两岸的母亲日夜思念游子,游子日夜想念母亲,“舀不干海峡的思乡水”,一个“舀”字,把离愁别绪表达得那样牵魂揪心。此时,海峡那边也仿佛有游子在思念鼓浪屿,在眺望日光岩。

张藜以填词高手的情怀,首先读懂了深情优美的音乐旋律,并把音乐旋律与鼓浪屿的海波一同转入节拍之中。接着编织了一个简单得像童话一样的故事,并让主人公在故事中反复倾诉思乡之情。因此,让简单的童话故事变得不简单,这个故事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让海波一样的音乐旋律变得更动人。这首歌曲具有慰藉游子心灵的魅力,这种效果可能是张藜意料之外的收获,更让张藜想不到的是,这首歌曲不仅传唱久远,而且成了音乐教材中的重要艺术歌曲。仅仅就歌词来说,这首作品的故事性和抒情性是结合得最好的优秀作品之一,它一方面让歌曲易记好唱,另一方面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篱笆墙的影子》

徐沛东请张藜喝酒改词

1989年,大连市电视台出资拍摄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给这部剧创作主题歌,剧组首先想到了大连走出去的两位名人:张藜和徐沛东。于是派人专程到北京请他俩合作。接到家乡的请求,他俩都觉得义不容辞,就爽快地答应了下来。《篱笆女人和狗》的剧情,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人物个性鲜明,看过剧本后,他们都被吸引住了,深深地沉浸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中,憋足了一股劲儿,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主题歌创作好,决不辜负家乡人民的厚爱。

他们同时投入到创作中去,首先张藜写出了歌词《篱笆墙的影子》,他自我感觉良好,既吻合剧本的风格,又有新意,而且朗朗上口,配曲容易。徐沛东看过后,也很满意,但他觉得有的词儿不太舒服,要求老爷子改一下。张藜良好的感觉还正热乎着呢,一听要他改,当时就不干了,两人争论了起来,直争得面红耳赤。徐沛东看老爷子动气了,就忙转移话题,说要请老爷子喝酒,张藜犯起了倔脾气,说,不喝。徐沛东说那我也不喝了。张藜问他:“你干嘛不喝?”徐沛东答:“你不喝,我喝得下去吗?”一句话将张藜逗乐了,气也消了。可喝过了酒,徐沛东还是要求他改,说:“喝酒是喝酒,改词儿是改词儿,老爷子我告诉你,喝了酒不改词儿也是不行的。”张藜又让他给气乐了,笑着按他的要求改了。徐沛东谱完曲子,张藜听后,也提出了修改的意见,徐沛东在钢琴上弹了几遍,点头说老爷子你说得对,改了过来。最后入乐的歌词就是现在这个模样: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碾子是碾子,缸是缸,爹是爹来娘是娘,麻油灯还吱吱响,点的还是那么丁点亮。哦!哦!只有那篱笆墙,影子咋那么长,还有那看家狗,叫得叫得叫得叫得咋就这么狂。”

一看这样的歌词就很特别,其中不但有很浓郁的二人转说唱的味道,也有小品抖包袱时的那种幽默,可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词儿,确实是从山村中寂寞得让人心中发毛的时候“蹦跶”出来的。第一段歌词想要告诉读者的是:这样的山村,千百年来都是这个样子,了无变化,了无生机。

“星星咋不像那颗星星,月亮也不像那个月亮,河也不是那条河,房也不是那座房。骡子下了个小马驹,乌鸦变成了彩凤凰。麻油灯,断了油,山村的夜色咋还这么亮。哦!只有那篱笆墙影子还那么长,在那墙上边,爬满了豆角秧。”

再看这样的歌词就让人惊奇了。味道还是那样的味道,幽默还是那样的幽默,怎么一夜之间,这个古老的山村就变得让人不认识了呢?特别精彩的要数,“骡子下了个小马驹,乌鸦变成了彩凤凰”,这个古老的山村发生的巨变,你不信都不行。还有“麻油灯,断了油,山村的夜色咋还这么亮”巧妙地扎了个包袱,还不抖开来,真是高超至极的表现手法。

这就是不一样的张藜,和他不一样的歌词表达方式,晨枫曾这样评论他的独特优势:“一是思维走向上的独辟蹊径给作品带来的不同于他人的创新意识;二是长期在东北农村‘改造’中所积累的大量出手不俗的语言带给作品的新颖感。”

《命运不是辘轳》 作家要有真诚的爱

张藜自己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作家要想写出好的作品,你必须去爱你的表现对象,没有这份真诚的爱,你准是白搭。”

张藜还曾经这样诉说过他在写作上的追求:“我宁愿写出一句让全国老百姓背得出来的句子,也不愿写一万行谁也看不懂的蹩脚文章来。”

张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看看他对表现对象爱得有多深,看看他创作的歌词《命运不是辘轳》中,能不能找到全国老百姓背得出来的句子:

“白崖崖的黄沙岗,挺起棵钻天杨,隔着篱笆有一座海青房。没有的总想有,得到的还盼望,盼来盼去谁愿盼个透心凉!女人不是水,男人不是缸,命运不是那辘轳,把那井绳,缠在自己身上。”

由于长期与农民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张藜不仅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也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不仅熟悉他们平时的言行,也谙熟他们内心的渴望。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张藜是完全从农民兄弟姐妹的角度出发,去观察生活,去表达诉求。因此,第一段歌词,从“黄沙岗”到“钻天杨”再到“海青房”,就没有农民兄弟姐妹不熟悉的东西。特别是“女人不是水,男人不是缸,命运不是那辘轳,把那井绳,缠在自己身上”,这简直就是从农民兄弟姐妹嘴里哼出来的词儿,那还用背吗?早就熟溜得不能再熟溜啦!

“黑黝黝的铁脊梁,汗珠子滚太阳,风吹篱笆雨洗窗,泪花泡月亮,人心可难测量,啥事都能碰上,挑水的媳妇,谁愿挑着黄水汤!女人不是泥,男人不是筐,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挣断那井绳,牛铃摇春光。”

虽然长期与农民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但张藜毕竟是作家,他深知作家的责任和使命。既要从农民兄弟姐妹身上发现美,也要从农民兄弟姐妹身上找到影响他们进步和提高的局限性。“黑黝黝的铁脊梁,汗珠子滚太阳”,男子汉的阳刚之美,堪称经典。“风吹篱笆雨洗窗,泪花泡月亮”,女儿家的阴柔之美,堪称奇施。“女人不是泥,男人不是筐,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挣断那井绳,牛铃摇春光。”张藜在歌词中用农民兄弟姐妹熟悉的词句,喊出了亿万农民要抛弃陈腐的观念,挣断命运的绳索,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去改变苦难贫穷的命运,而最终融入新时期改革大潮中去。

质朴雄健《亚洲雄风》

1990年亚运会要在北京举办,1988年组委会就开始向全国征集歌曲。一天徐沛东约张藜到琴房听自己为亚运会写的一段曲子,请他给填词。徐沛东弹了一遍,张藜就怔在那里不动了,他被这雄浑大气的曲子震住了。徐沛东看他不做声,就又弹,刚弹了一小节,张藜就摆手让停下来,拍着大腿说了声:“有了!”接着就哼出了一句“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可接下来就没词儿了,急得抓起头发转起圈儿。张藜当时的感觉是脑袋里有无数的词儿在碰撞,可就是理不出头绪,找不到出口。但他有信心能写出好词来,因为这段好曲子真的打动了他。于是,他抓起徐沛东写好的谱子,急急忙忙地离开了琴房赶回家,坐在桌前不到一小时,就一口气将词填完了: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莽原缠玉带,田野织彩绸,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

这就是张藜的特色,泥土气息,在这里是亚洲视野的泥土气息。这就是张藜的艺术风格:“宽厚雄健,质朴深刻”,让亚洲视野的泥土气息美得脱俗、美得高贵。最精彩的词句当数:“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既深沉又飘逸,既自然又真切,把地缘洲际血脉亲情渲染得令人感动。

“我们亚洲,江山多俊秀,我们亚洲,物产也富有。我们亚洲,人民最勤劳,我们亚洲,健儿更风流。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亚洲风四起,亚洲雄风震天吼。”

这就是张藜的胸怀、境界,把亚洲珍藏在心中,又从心中捧出来。这就是张藜的艺术感染力,把亚洲风流酿成美酒,先醉倒自己,再凝成醉人的词句,让天下人陶醉。最奇妙的词句当数“我们亚洲,人民最勤劳,我们亚洲,健儿更风流”,既朴实又含蓄,巧妙地点明了亚运会的主题。

这首歌词填进徐沛东预先写好的旋律中,水乳交融,天衣无缝。最后在众多征集歌曲中脱颖而出,成为亚运会会歌,当是实至名归。

新闻推荐

苏大强式“作爹” 不是不赡养老人借口

□戴先任热播剧《都挺好》中,倪大红饰演的苏大强被观众称为“作爹”,重男轻女、偏心眼、自己的钱不舍得花一个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