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都挺好”, 家家都有“难念经”

芜湖日报 2019-03-30 02:12 大字

那部叫《都挺好》的热播电视剧已收官,由剧中原生家庭引发的重男轻女、啃老、赡养老人等现实话题,却没有消退之势。每位观众,都能从电视剧的人物中,联想到自己身边,甚至自己的家庭。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诸子百家,也不仅仅是历朝历代的谁主沉浮,其中肯定包含浓缩于血脉中的亲情。正是因为这种血缘与情感的延续,才会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电视剧中,苏明玉正是这种血脉文化的典型代表。虽然我们替她委屈过,替她烦恼过,甚至替她怨恨过,但始终无法割舍那根植于血脉中的亲情。当她去医院做了DNA鉴定时,一定希望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她想为自己找一个摆脱这一切烦扰的借口。最终,她失望了。她对现实很失望,但又不得不服从于现实。

电视剧的结尾刻画得有点乐观。毕竟只是电视剧啊,不可能无休无止地唠叨下去。搁在现实中,苏明玉和哥哥们的噩梦,远远还没有结束。中国式的家庭矛盾,永远陪伴着很多人的一生。只是,有的激烈汹涌,有的暗流平缓;有的全面爆发,有的局部显现;有的自始至终,有的隔三岔五罢了。

这么来看,《都挺好》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以往家庭伦理剧“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式化描写,为很多在家庭中受到真实创伤的观众,“提供了一道审视现实生活与倾诉过往的窗口”,并提醒人们关注这些并不轻松的问题。同时,它还给予社会极其正面的启示:哪怕是再糟糕的原生家庭,你也可以成为更好的人;请保持乐观,多多加油——就像苏明玉那样。

回到本文的题目,如果说每个原生家庭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挑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抓住主要矛盾,去处理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琐碎呢?

首先,经济,经济,经济!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一切。“贫贱夫妻百事哀”,很多家庭矛盾和争执源于贫穷,很多的婚姻破裂始于贫穷。剧中苏明玉说:“像我这样的俗人,这辈子只有一件事,为了养家糊口,努力赚钱,我的梦想就是躺在一堆钱上,数钱。”可以说,没有明玉提供的金钱支撑和物质基础,这部电视剧和这个家庭,呈现出来的将是更加脆弱不堪和残酷悲凉。

张爱玲曾写过,“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我们大部分人即便无法追求大富大贵,但也要力争通过合法勤奋的劳动,换取能追随时代的基本物质保障。并不是说金钱是万能的,但金钱确实事关一个家庭最基本的幸福、从容和体面。

其次,家庭中的每一代人,都应正确看待各自的角色定位。简单地说,那就是晚辈要原谅父母的不完美,长辈要接受子女的平凡。

王朔曾经给女儿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一个人的成熟,是从理解父母的不完美那一刻开始的。同理,一个伟大的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的平凡,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爱。《围炉夜话》里写道:孝字论心不论事。当父母接受了孩子的平凡后,才能理解孩子的很多选择与做法。

最后,一个家庭一定要延续一种好的传统。不论观众怎么去看《都挺好》这部剧,它讲述的实际上还是一个老话题:家风。 家风正则人心正,“家风”是以爱为底色,以“孝慈”为笔墨绘出的水墨丹青。家风,才是一个家庭真正的主心骨。

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有《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国还有《朱子家训》,这不是朱柏庐朱家的家训,而被奉为中国共同的家文化。“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一言一句,可谓重逾千钧。

中国的家风和家文化到底是什么?是重视亲情、培养道德、勤俭持家。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更是“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丢不得的。如果丢了,最后剩下的就是房子啊、钞票啊,以及无穷无尽的是非啊、矛盾啊、烦恼啊……家家户户哪有什么“都挺好”,分明都是“很不好”“一团糟”!

萧伯纳有一个著名的定义:家庭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而同时也蕴藏着甜蜜之爱的地方。愿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能从电视剧中读到深思,过得更好。

主持人简介:肖申,一个喜欢默默耕耘的新闻老兵。

新闻推荐

古装剧也要有现代观照

近几年古装剧颇受追捧,一部古装剧服化道讲究、场景还原得当、对白有古意,往往被人称道,认为体现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