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变化

新安晚报 2018-11-12 16:36 大字

□肥东郑湘洲

小时候,每至腊月,放了寒假,我就非常热衷于去赶集,不是想去吃什么,也不是要去买什么,最主要的是想去观看那些铺于地上的各色各样的年画。

那时,农村的集市上每到年底,即有不少摊位出售画子。有的铺于地上,有的悬挂于竹竿相牵的线上。它不同于春联,主要是以图片为主,每幅图片下面有小字作介绍。画子的种类不少,有风景画,有人物画,有科教画。我们“侠们”最喜欢看的是故事画。所谓故事画,内容主要是讲述古代有名的事件或传说等,分成许多幅照片大小的图片。更多的是当年流行的电视剧或电影的剧照,每幅照片下面辅以小字介绍,来完整表现一部影视剧的情节。一张画子上大约有十几幅照片,一部影视剧一般两张画子介绍完,也就是约二三十张图片。这两张画子放在一起,就有一平方米多的面积。我常常是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看,往往是不知不觉要散集了,才知道回去吃饭。那时的学生大都囊中羞涩,看得多买得少,虽然一张画子一般价格在一元钱左右,但也只能挑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买上几张,待春节前张贴。

贴画多少,则是根据墙面大小来定的。那时农村房屋的墙面,尤其是正面大都是又高又长的。想装饰好,要多贴些画子。推开大门迎面所见到的是一幅中堂画,这是全家所有画中最高大最讲究的。上下两边拥有好看的卷轴,还有五彩的丝绦,画面往往是一位鹤发童颜、拄着拐杖、满面笑容的老寿星。中堂画都配有对联,大多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样的浓墨大字。而对联两侧贴的,便是从集上买回的各种各样有故事情节的画子啦!主人家内墙面积大的,可能要贴十来张画子,方可将墙的主体部分装饰;面积不大的,三四张画子就差不多了。不管贴多贴少,新年是肯定要买些新画子撤掉旧画子,正月初一开大门时,让人感到焕然一新,亮彩!

到亲戚家拜年时,别的小孩可能更关心桌上的糖果点心,我是必看各家墙上所贴的画子。有的画贴得高,我就搬条板凳站着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古代的传奇也好,当时的影视剧也好,我基本上没有遗漏地看完。有亲戚家的画子多,直到菜上桌,喊吃饭时,我还站在板凳上看得津津有味。没看完的,还会在饭后趁大人们喝茶聊天之际,赶紧搬起板凳继续看,生怕回家后没有机会再看了。那些年流行的影视剧,像《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我基本上都是通过看画子才清楚故事情节的——没办法,那时电视机太少了,还常停电,哪能像现在这么方便,一晚上便可以通过电脑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追看完了。

渐渐地,墙上贴的画越来越鲜见,集上卖画的摊位也越来越难觅了!仿佛一夜之间,那一幅幅一张张如墙的外衣的画子,被一整片更像墙的贴身衣服般的墙纸、墙布所取代。当然,还有一些更为高档的墙面装饰!如果说以前的衣服已显单薄纤细、衣衫褴褛的话,那现在的衣服则是豪华、高档、大气、雍容了许多!你看那一大幅、一整墙的壁纸,古色古香的有之,时尚现代的有之,山水田园的有之,高楼林立的有之,且可以用手抚摸,并有衣服般的手感。即使不贴墙纸的壁上,大多数人家也会用或浓艳或淡雅的涂料粉刷,粉红天蓝,光滑如绸缎,免了小时候贴画子时要用钉子钉、用自家制的浆糊粘贴对墙的伤害,二者相得益彰了。

至于通过看画子来了解故事情节的方法,就更加显得落伍了!手机、电脑、多媒体……已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来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或者是原著底本!而且是动态的,是更直观的,点一下、搜一搜,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片,立即展现在眼前,一幕幕优美跳动的画面,立即流动于眼际,一波波拨动心弦的音乐,须臾萦绕于耳畔……小时候要站在板凳上看画子的情景,已跳出我的记忆,跨越到眼前,变得可触可听可感起来。

正是:改革开放四十载,墙上风景换新颜。

新闻推荐

张嘉译陈数获华鼎奖最佳男女主角

本报综合消息11月9日晚,第24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满意度调查盛典在香港举行,除了早前公布的《和平饭店》摘得“中国百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