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葱岁月 刘慧新

淮南日报 2018-11-12 10:54 大字

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名叫《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讲述了几个80后的年轻人在求学、爱情、工作中的坎坷经历,反映了走在改革浪潮中寻常百姓的生活变化。当看到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在胡同里穿梭,看到台式电脑打开显示的windows97,看到像微波炉造型的电视机……还有那些我们80后曾目睹和经历过的大事,跨世纪、非典、2008年申奥成功、手机的问世等等,突然发现80后的我们也是有经历的一代,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见证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了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给国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剧情的发展,我总会不经意的想那时的我在做什么。

2000年跨世纪,没有剧中描述的那么热闹,充满仪式感。80后的我们还没走出“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校园爱情不被认可,所以小城市的校园没有被这股浪漫风席卷。那时的我已上师范二年级,跨年夜和同学们还在清冷的教室里挑灯夜战,忙着迎接期末考。

2003年非典,我已经在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工作了两个年头。面对这场灾难,学生放假,教师继续坚守岗位。

这是一所离县城很遥远的小学,交通不便,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毕业后,我顺理成章地回到了母校承担起教学工作。那时的小学是五年制,在这个小团队里有四位男教师和一个刚迈出校门又走进校门的我组成。每个老师一周30节课,直到我离开,不知道没课休息是啥样的。但那时的我并不觉得乏味,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穿梭在校园里。我主动向校长请求,给学生们开设了音乐课。天生的五音不全,不爱唱歌,音乐课的开设无疑是对自己极大地挑战,但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深深地知道他们缺少什么,渴望什么,学校唯一一样乐器——一架脚踏手风琴派上了用场。我把琴盖上的灰尘擦拭干净,利用放学时间弹琴找音准,现学现卖。学生们对每周一歌的期盼,让我硬着头皮坚持了下去。

那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路是石渣路。长年累月,裸露在外的都是石头尖,骑着自行车走在上面真是除了铃铛不响全都响。通向学校的那段路我们戏称“水泥路”,一到下雨天,又是水又是泥的,只能穿着胶鞋在泥泞里艰难步行,到达学校往往是内衣汗湿外衣被雨水淋湿。

当时月工资只有300多的我,1000多块钱的手机算得上是一件奢侈品了。看着别人把手机挂在胸前,既当首饰又能炫富,心中好生羡慕。那时的工资卡交给妈妈保管,所以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直到有一天,终于按耐不住对手机的渴望,大清早的敲开父母的房门,吞吞吐吐说明心意。老爸二话没说,起床带我上街。

冬天的乡村清晨格外的沉寂,路上的行人很少,爸爸带着我看了街上仅有的两家手机店,款式很单一,我有些泄气。爸爸建议去城里看看。于是我们上了一辆破旧的大巴车,车卷起灰尘,顺着窗户洒进车里,车厢里的灰尘随着颠簸不停地扬起、落下。我暗自自责,二十几岁的人了,出门还让爸爸带着,可又想想哪次出门不是爸爸陪着的呢?

经过半天的挑选,我买下了一部红色翻盖手机,机盖中间镶了一颗水钻,机身有半个手掌大,小巧玲珑。它的功能和现在的老人手机差不多,仅仅是接打电话,收发信息。而当时的开心劲,一辈子也忘不了。

如今,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有房有车,有电脑有手机。网上购物,网上点餐,网上付费等等,手机在手,足不出户,就可以网行天下,掌控一切。

经历了物质贫乏,精神富足,简单的快乐;经历着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容我放慢脚步,等待时光流逝,慢慢老去!累并快乐着,是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心中向阳,便有晴天!

新闻推荐

传承服饰中的东方美学

前不久,中国传媒大学首部沉浸式创意时尚秀“52赫兹的鲸”华丽上演。其中,以中国宋瓷冰裂纹意象为灵感的“界”和以中国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