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朗读:
本报讯 (记者 张芳)6月8日,记者从铜川市“党建领航·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扎实推进健康铜川建设,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层公共卫生应急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在硬件建设方面,全市共建成疾控机构6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2家、急救机构10家、中心血站1家、妇幼保健机构6家、卫生计生监督机构5家、精神卫生专科机构3家、乡镇卫生院3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5家、村卫生室415家,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其他专业机构为补充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在工作机制方面,建立了重大传染病应急演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执法监督和物资储备全链条应急响应工作机制,传染病监测直报网络覆盖87家医疗机构,疾控机构2小时内可发现并处置传染病疫情,做到及时、快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人才配备方面,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共9600名,其中注册全科医生229名,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全科医生数均高于全国全省水平。组建152人常态化应对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专家梯队,2100余人核酸检测、采样队伍,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据统计,2020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5岁,较2015年增长1.8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7.45%,较2015年提高8.55个百分点。
“十四五”时期,铜川市将继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坚持预防为主,建设渭北区域医疗中心,构建高质量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到2025年,重点卫生健康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5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5‰以内,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5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建成渭北传染病医院(铜川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渭北公共卫生医疗物资应急储备中心、市疾控应急指挥中心和实验中心,推进区县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创新医防协同,完善农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早期监测预警机制,形成设施完备、物资充足、反应迅速、检测能力一流的疾病预防应急响应机制。
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抢抓省职防院在铜挂牌机遇,高标准规划建设陕西省职业病防治院,建设西北地区职业病防治中心。加快西北大学附属铜川医院、陕健医铜川医疗中心内涵发展,建设渭北地区医疗中心。完成市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建设渭北地区妇幼健康中心。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新门诊综合楼项目和宜君县中医医院、王益区中医医院项目建成投用。支持耀州区人民医院、耀州区中医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中医专科医院创建,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
深入开展健康促进行动。持续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妇幼保健服务供给,加快实施妇幼、职业、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围绕“一老一小”身心健康,加快落实国家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试点任务,推动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继续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做好艾滋病、结核病、出血热、布病等10种重点传染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综合改革。抓好宜君县全国紧密型医共体试点,持续提升市人民医院、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北中医孙思邈医院三个城市医联体工作水平。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县镇一体化、镇村一体化改革,巩固扩大第一村医派驻效应,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拓宽人才招聘途径,打破人才招聘地域限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现有人员能力培训,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市人民医院、北中医孙思邈医院与西北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通过举办中西医骨干人才研究生课程培训等形式,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培育、科研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临床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软实力,持续扩大铜川医疗卫生服务影响力,提高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杨亚利)针对入夏以来多发的大风天气,铜川市气象部门将大风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任...
宜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