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十三五”中的金融统计
本报记者 曹金 通讯员 刘雨 花泽果
“十三五”期间,铜川金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加快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铜川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市金融统计工作始终坚持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及时提供准确、全面的统计资料,在为宏观调控和金融改革发挥重要支持作用的同时,也见证了铜川金融的发展转变。
金融统计对象:金融组织体系日臻完善,金融供给更加优化
“十三五”期间,西安银行在铜分支机构成立,2家村镇银行从无到有,宜君县农村信用联社改制农商行探索推进,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股权投资管理公司、供应链管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服务公司相继涌现,辖内金融机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银行机构为主体,保险机构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在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金融统计的覆盖面越来越广,2020年末,全市金融统计的对象涉及银行业金融机构14家,营业网点154个;证券业机构4家;保险业分支机构25家;融资担保公司14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各类金融服务子公司11家。
金融统计体量:存款和贷款双双实现了2次“百亿”跨越
“十三五”期间,铜川存贷款余额跨越千亿台阶步伐加快。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31.10亿元,同比增长11.24%,是2015年末451.78亿元的1.4倍,年均增长6.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58.12亿元,年均增长8.9%。居民存款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群众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2019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504元,比2015年增长294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29元,比2015年增长171元,人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6.42亿元,同比增长11.90%,是2015年末145.85亿元的2.1倍,年均增长达16.0%,增速始终高于“经济增长率+CPI增长率”。“十三五”时期,各项贷款增加165.57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多增94.1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43.92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多增109.03亿元,有效保障了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期,存贷比稳步提升至48.55%,较2015年末上升16.27个百分点,金融运行效率明显提高。贷款规模的扩大、增量的提升、存贷比的提高,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7:59.3:33.7调整至2019年的7.6:36.8:55.6;全市17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1.2%下降至2019年的0.62%。
金融统计指标:金融服务覆盖率、多元性和可得性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不断完善总量与结构并重、数量与价格兼备、存量与流量相结合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在货币信贷收支、金融资金流量等常规指标统计下,先后新增了绿色贷款、“两权”抵押贷款、分部门杠杆率等多项统计指标。金融触角持续延伸,信贷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信贷资金支持经济转型取得新进展。2020年末,全市实体产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重的57.83%,较2015年末提高9.13个百分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贷款余额结构由2015年的7.5:40.1:52.4调整至2020年末的2.7:46.0:51.3。2020年三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达到30.43亿元,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绿色低碳环保化转型。小微、制造业企业信贷融资有所改善。全市小微企业贷款快速增长,2020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2015年末增加了2.89倍,年均增长31.20%;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3.27%,占比较2015年末提高10.77个百分点;2020年末支持小微经营主体达8042户。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质增效。信贷资金积极满足“三农”领域多元化融资需求,2020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是2015年末的1.71倍,年均增长11.33%,其中涉农企业贷款增长迅速,年均增长17.1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16个百分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红娟)铜川市不断加大对生猪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生猪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程...
宜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君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