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开对“药方” 拔掉“穷根”

陕西农村报 2020-11-02 00:59 大字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本报记者 赖雅芬

10月28日,宜君县五里镇焦安村千亩中药材扶贫示范基地的黄芪、黄芩、丹参等相继成熟。山坳里的平地上、田垄边,忙着采收的村民满脸笑容。

“丹参,最好在栽种第二年10月至11月上旬,地面上的枝叶枯萎之后,或第三年春末萌芽前收获最好。”焦广财半蹲在地里,麻利地将掺杂在丹参根部的杂草去掉。“别看这东西不起眼,一斤几十元呢,我们现在的生活全靠它。”

焦广财今年63岁,是焦安村的贫困户。在2018年以前,他家的主要收入就是几亩玉米地。“我们村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村民都以种玉米为生。忙活一年,手头也攒不下几个钱。”令焦广财想不明白的是,力也出了,苦也下了,日子咋还是过不到人前头?

和焦广财一样头戴“贫困帽”的,在焦安村还有69人。怎样才能把这顶并不光彩的“帽子”摘掉?焦安村驻村第一书记相贵民上任后一直思量: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贫困地区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实现永久脱贫。

光靠种玉米肯定不行,产业结构太单一。经过反复考虑之后,相贵民瞅准焦安村的地域优势,决定引进企业发展中药材种植。2018年,宜君一家中药企业投资1000余万元,在焦安村建立千亩中药材基地,采取“公司+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种植丹参、黄芪、党参等中药材。

“方子”对症,自然“药到病除”。基地的建成,调整了焦安村的产业结构模式,变单一种植玉米为中药材、玉米、劳务等多元化产业共同发展,简单的土地流转变为土地入股保底分红。依托中药材基地,焦安村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所属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每年8680元;包括焦广财在内的116户村民和基地签订保底分红协议,每亩每年实现保底分红700元。

“土地入股分红是一部分收入,在基地打工每天轻轻松松又能挣100元,比以前种玉米好多了,中药材种植现在成了我们村的一张名片。”焦广财高兴地说,“作为祖祖辈辈从事单一传统种植的农民来说,我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发家致富有了奔头。”

在相贵民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焦安村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基础设施变好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满村都飘荡着沁人心脾的药材香味。

基地建成当年,焦安村退出了贫困村序列。不久前,焦广财也顺利脱贫。截至目前,焦安村已种植中药材3500亩,村民已连续三年实现保底分红,村上剩余劳动力大多在基地务工。

“穷根子”暂时拔掉了,如何巩固现有的脱贫成果,确保村民不再返贫?“下一步,我们准备把中药材市场继续做大做强,聘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提升产品质量,增加群众收入,争取把全村5500亩耕地都种成中药材。”对于焦安村的未来,相贵民充满了信心。

新闻推荐

金锁关(下)

朱鸿范喜良新婚之中,为衙役所抓,押他往边塞去修长城了。孟姜女思念丈夫,又怕他衣单受冷,乃至边塞见范郎。岂料丈夫死了,他的尸...

宜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