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邦民:推广农业新技术 当好产业扶贫排头兵
本报记者 田甜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农业战线上的市劳模,他始终以依靠现代农业技术助推农业产业发展为己任,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指导农民发展产业,让贫困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他就是市劳动模范、宜君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杨邦民。
宜君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玉米产业是全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如何发展玉米产业,让贫困户增加收入一直是杨邦民这些年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只有把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才能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户收入,巩固产业扶贫成果。
宜君县哭泉镇、太安镇地处西部山区,贫困户较多,由于文化、收入等多方面的影响,贫困户种植玉米投入低,产业发展滞后。2017年以来,农业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持续支持宜君,为了把项目和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发挥产业扶贫最大带动效应,杨邦民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为农户和贫困户进行玉米五化技术模式培训,推广优质高产玉米品种,推行机械化收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产和效益,共抓高产示范片6万亩,平均亩产达850.6公斤,955户贫困户仅玉米一项家庭收入达13000元以上,2019年实现全部脱贫。在彭镇洞子沟村,杨邦民推广机械化玉米收获,全村80%的农户改变了传统人工收获,机械化收获每亩节约成本160元。在玉米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他认真总结,开展试验示范,推广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品种示范,不断探索机械化籽粒收获技术模式。
产业脱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宜君彭镇高村在上世纪50年代就种植水稻,随着时间推移,农村劳动力较少,村民认为水稻种植麻烦,到2015年水稻种植几乎为零。为了恢复高村高寒水稻种植,杨邦民多次到高村调研,引进了“龙稻16”、“龙稻18”优质品种,在品种选育示范的基础上,推广“龙稻18粳香稻”,创新水稻卷秧育苗技术,改过去卷秧育苗为秧盘育苗,改人工插秧为机械化插秧,建立了“村党支部+集体经济联合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2019年,高村水稻健康发展,平均亩产精米500斤,每斤20元,每亩纯收入6000元,全村600亩水稻收入36万元,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带动贫困户50户,贫困户既可以在稻田务工,也可以分红,仅务工每人一季度收入8000多元,年分红800元。机械化插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每亩降低生产成本1000元。2020年高村水稻以优质、生态、绿色、环保的理念重点,推广生物菌肥,从源头抓好高寒稻米生产,着力打造有机品牌,巩固脱贫成果,逐步实现高村小江南稻米康养万华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近年来,杨邦民结合产业扶贫,把玉米、水稻、中药材栽培技术编成顺口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技术简单化,让农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他亲临现场为贫困户、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共组织技术培训1865场次,参训农民2.5万人次;指导建立千亩中药材示范基地3个,培养百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大户28户,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74万亩,实现产值800万元;指导宜君县本草堂、宜君县国彪家庭农场、宜君绿川农业有限公司发展党参、黄芪、北柴胡、大艾等中药材种植,建立“公司+贫困户”的中药材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430户,贫困户年终分红600到1000元不等,助推了产业扶贫。在疫情期间,为了不误农时,他自己通过微信群开展网络课堂,在第一时间为贫困户、农户送上管理技术,确保种植产业顺利发展。
“今后我会继续发挥专业所长,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为全县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谈及未来发展,杨邦民笃定地说。
新闻推荐
陕西铜川市已建成128家孙思邈中医堂,实现市、县、乡镇、社区全覆盖 这里的“中医堂”为啥这么火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毅通讯员何汪维编者按:6月21日《经济日报》第7版以《这里的“中医堂”为啥这么火》为题对铜川...
宜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