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战线上的“铁人”杨邦民
本报记者 郭雷 通讯员 田晓鹏
碰见杨邦民是在新区回宜君的车站,他刚从西安领到2019年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前段时间,记者到宜君采访得知他因为工作摔伤腿,可才两个月又见到这个热爱工作的杨老师。
“杨老师,伤筋动骨一百天,你这么快‘复出了’?”
“没办法,一堆事情等着,彭镇的水稻该插秧了,我得抓紧去村子看看。县里的玉米也马上出苗了,也得进行技术指导。医生让休息三个月,可我觉得问题不大,就是走路有点瘸。”
“你这是‘铁人’杨邦民啊。”
近日,记者再次跟随杨邦民来到彭镇高村。在田埂上,他一会查看秧苗的状态,一会指导秧苗之间的距离,腿依然有点瘸的他忙得不亦乐乎。就是这样,30年如一日,自他进入宜君县农业系统工作,就一直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路上,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这片厚重的黄土地。
推动传统产业科学发展
玉米是宜君县的主导产业之一,要发展玉米产业新技术是关键,杨邦民深知这一点。他走遍了宜君县的117个行政村,通过潜心钻研,创新了玉米地膜栽培七项集成技术和五化推广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宜君传统产业的科学发展。
2010年至2018年杨邦民连续负责实施国家农业部旱作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在项目实施中,他负责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从技术方案制定到项目实施,杨邦民带领团队,先后指导实施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高产示范片32万亩,累计增产玉米11.52万吨,实现经济效益1.84亿元。
在生产效益大大提升的前提下,群众对示范田刮目相看,种植的积极性普遍高涨。经过试验示范,杨邦民筛选出适合宜君县本地种植的优质玉米品种3个、水稻品种1个、中药材品种2个,并推广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的骨干品种。
5年来,宜君县共推广优质玉米面积累计150万亩,先后引进优质耐密抗旱玉米品种28个、水稻4个、中药材品种4个。累计推动粮食增产3亿斤,增收2.4亿元。
旱塬地上实现了吨斤粮
玉米如何达到高产?技术保障是关键。杨邦民根据不同地块的地势、地力、土质状况,实施测土施肥,为群众化验土壤,提供最佳施肥方案。他和肥料生产厂家联系,专门生产出符合宜君土壤条件的玉米配方肥。
南塔村书记张金海说:“买化肥的事情我印象深刻,为了购买微量元素锌肥,有一天邦民叫我和他专门去市里购买,我们一家一家的看,一家一家的比,终于在下午买到了最好的锌肥。当天回到村子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由于天黑,路边的铁丝网碰到他脸上,眼镜被铁丝挂到了地上,找了好半天,幸好眼睛没有受伤。”
30年来,他先后创新了宜君县地膜玉米七项集成技术:地膜覆盖、更换品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机械化播种、病虫防治、秸秆还田,带动全县推广地膜玉米。
在玉米播种期间,他天天跟踪指导,盯着播种机作业。哪一块地是谁家的、亩数是多少?用了多少种子、多少化肥、地形如何?他了如指掌。2012年他包抓的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876公斤,刷新了陕西旱地万亩玉米高产纪录。2014年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1069.1公斤,刷新了陕西旱地春玉米百亩高产记录,树立了典型样板。他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宜君山梁上的吨斤粮。2014年宜君玉米获得了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成为陕西唯一一家粮食作物地理标志县。
打造观光农业新典型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2014年以来,杨邦民坚持推广中药材产业,助推产业脱贫。五年来,他参与建立千亩中药材示范基地3个,培养百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大户28户,全县中药材面积达到3万亩,实现产值800万元。
宜君山岔川早在上世纪50年代种植水稻,随着时间推移,到2015年水稻种植面积几乎为零。为了抢救恢复山岔有机水稻,杨邦民通过到山岔高村调查研究,引进了辽粳371,创新了水稻卷秧育苗方法。
2017年以来,高村水稻平均亩产精米600斤,每斤20元,每亩收入12000元。高村书记陈家齐高兴地说:“宜君县也有小江南,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我们村今后的发展方略,多亏了老杨给我们技术指导!”除此之外,作为市人大代表的他积极建言献策,拓宽农业产业发展新思路,建议当地政府依托旱作梯田人文自然景观,打造观光农业新典型。
他常年在一线给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每年下乡技术指导均在150多天,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技术简单化,让农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农民也喜欢听他讲课。5年来,他共参与技术培训1865场次,参训农民达7万人次,他的手机也成为农民咨询的专线,虽然每月话费都居高不下,但他始终不曾减少给农民打电话的次数,通过电话他了解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在农技推广的路上他从来不曾停歇。
付出就有回报。近年来杨邦民获奖无数,“铜川市科技推广二等奖”“铜川市劳动模范称号”“铜川市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科技部评为万名科学使者进农村活动优秀科技特派员”等等。面对荣誉,杨邦民没有骄傲。他总是这样说:“昨天是终点,今天永远是起点”。如今,52岁的杨邦民依然坚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依然积极探索着宜君农业产业增产的新途径,在渭北高原上抒写着一个农业人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农之梦。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赵联强)“今年的科教片内容新,很实用,对咱村的种植、养殖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林下养鸡》这个科教片可以...
宜君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宜君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