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打工生涯

榆林日报 2018-11-19 08:51 大字

薛文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一少部分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率先走向城市,加入到刚刚起步的城市基础建设当中,他们在农闲时间,背着简单的行李跟着一个叫做“包工头”的人,来到城市承揽工程,在一个个临时组建的建筑队中,他们被叫做“民工”。当时流传着这样两句话:“远看逃难的,近看要饭的,走近一问是搞基建的。”这也确实描述了当时农民工的生活情形。

1984年,我刚开始上高中,家里经济十分困难,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我在这年暑假期间第一次走出家门,跟随邻村一建筑队来到省城打工。

我们的任务是给一所新建的小学砌围墙,我因为没有技术,只能给人家当小工,拉砖、和沙灰、给架上的灰斗子铲灰,几天下来,累得我腰酸背疼,尤其是十个手指头被磨损得剩下薄薄一层皮,挨着任何东西都疼痛不堪,一位大我几岁的工友王哥告诉我,不能用手指去夹砖,要用手掌去夹,这样才不至于磨破指头,并在下工后帮我找来白胶布,将磨破的手指包缠了起来。第二天上工,我照他说的去做,果然效果不错。时值盛夏,每到下午三点上工时,太阳正火辣辣地悬在头顶,大家脖子上都围着毛巾,但汗水还是擦不退。我第一次饱受生活的艰辛,劳动的不易,但我没有流泪,咬牙坚持了下来。不到半个月,我已是一个合格的小工,每天挣20元的工钱,晚上躺在硬板床上,想到父母为了我们兄弟三个付出的辛勤劳动,觉得自己已长大成人,应当为家里分担一部分责任,于是也就不觉得怎么疲累了。

时间很快过去二十多天,不巧的是,快干够满月时,我不小心脚被砖堆子上滚下的一块红砖砸伤了左脚大拇指,疼得我走路也一瘸一拐,大拇指指甲盖青黑一片,工友王哥说,指甲怕是保不住了,劝我回家别干了,好好去读书。我掐指一算,也快收假了,就干脆卷了铺盖回家了。

高中毕业后,我没有考上大学,再一次走进打工的队伍中去,在舅舅帮助下,我来到省城一家自来水管道安装公司,成了一名管道工,这一干就是五年,期间我参与了许多大型饮改水工程,如渭北饮改水工程、宜君县饮水工程、安康汉江引水工程、清涧县城饮水管网改造工程等,在生活历练中,我也由一个“愣头青”成为一个初谙人情世故的社会青年。

1993年,当了父亲的我告别省城的农民工身份,回到故乡当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一边搞家庭副业,一边营务五亩果园,农闲时间仍去打工。

2003年冬,我随几位乡友来到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建筑工地,干了十多天就辞工了,工钱也没拿到手。之后的几年里,再也没有勇气去打工。

2008年,放弃一家一户单一而收不抵支的耕作模式,许多青壮劳力把外出打工作为家庭创收的主要途径,我也不得不再次走上打工之路。

我觉得,每一个追求上进、积极面对人生的人,只要一直为心中那个或大或小的梦想而努力,我们就不枉活着的意义。也许我的后半生将伴随着农民工的身份,一路走下去,我无怨无悔、顺其自然,也在不断调整心态,寻求突破,因为只要不懈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新闻推荐

宜君县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工作

本报讯(记者郭雷通讯员和红侠)11月3日,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陕西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宜君县以高度的政治...

宜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